
斗山街建于明清时代,因所依之山而得名。斗山街是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
斗山街街长300多米,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
斗山街集古民居、古街、古井、古牌坊于一体,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

一抹晨光斜映,让古街更显岁月沧桑。
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是徽州的“古建三绝”,流连在古城中的斗山街,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漫步,狭长而宁静、曲折而悠远,仿佛走进了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斗山街的小路以青石做路心,两边镶以卵石,路两侧的马头墙,傲然万马奔腾,高低错落、蜿蜒矗立在幽静的古巷。
尚在新年的古街,随处可见红红的对联。扬扬洒洒地挥毫对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老宅高墙不仅有防盗之用,为经常外出的徽商排出一份担忧,也为留守的妇孺一份踏实的安宁。因高墙而深庭幽暗,也顺应了暗室生财的迷信之念。斗山街是古徽商的群居地。

斗山街巷尾的老牌坊,仿佛隔离着两个时代。
这座“豸绣重光坊”。该坊跨街而建,全用青石砌筑,乍看虽不雄伟高大,但用料严实,历经数百年而无任何破损。该坊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型制简朴,雕刻粗犷,东西额枋分别镌楷书“豸绣重光”“龙章再锡”四字,其下均镌“赠文林郎山西道监察御史江应晓,庚戌进士山西道监察御史江秉谦”。象这样一座牌坊表彰两人的,在古代牌坊中实属罕见。
江应晓,字觉卿,徽州府人,曾任涪州判,著有《对问篇》《嚣嚣集》。江秉谦,字兆豫,由进士授鄞县令。秉谦为政廉察,被提拔为御史,明末乱臣当道,他具疏力谏,但终被陷诬,忧国愤时,以疡疾而殁。崇祯初,始复前秩,崇祀乡贤祠以纪念。牌坊上的“豸绣”二字,指明朝御史被服。“锡”同“赐”。

罕见的木盾牌坊“叶氏贞洁坊”。门前原来有一个看守人员,因我们要求拍照,那人看了老公手里的门票才让开,可地上立着的两个无关的牌子,看上去是很碍眼的。

斗山街古巷幽幽,我们平静而悠闲地游摄其中,用镜头串联着古旧的往事,近距离触摸久远的年代。
这高墙深院,曾经书声琅琅,名人辈出。

岁月悠悠,尽管这里依然深藏古井回廊,但这里的豪门富宅多已成陋室空堂,一代徽商已远矣,留下了这段曾经璀璨的古巷,让后人漫步其中了解回味。

这是斗山街一户普通的老宅,里面的房子多为木板隔断,老宅的年代也无从考究,但岁月的斑驳痕迹清晰可见。

走进去才了解,这老宅是“公房”,里面住了几户人家。看上去生活极其简朴。

透过“天井”的阳光,洒在徽州人爱吃的腌制食品:腊肉、鱼干、腊肠。

“天井”下晾晒的衣竿。这里的徽派民宅,依旧以天井为中心,内向封闭组合,高大的马头墙摩肩接踵,依依相连却也错落有致。
老宅内有一口井,居民就这样洗刷衣物。

另外一家老宅的后花园里,造型各异的盆景,展示着老徽州人的生活情趣。
这就是千年“蛤蟆”古井,建于唐代,从外观上看井口很光滑没有斑驳的痕迹。我们看到一位阿婆在洗衣服,看来这个古井人们一直在使用。时值初春,我们还穿着冬装,用手试试井水的温度。嗯,井水还真的不凉,有20度左右。老公试着帮阿婆打一桶井水,结果还帮了倒忙。最后还是阿婆教着打上来一桶井水。原来打桶井水,仅凭有力气是不行的,还要会用巧劲儿,要先用绳子拎着空桶飘来荡去的,先把空桶盛上一些水,水桶才能沉到井水里,然后再拎上来盛满井水的水桶。
“蛤蟆井”位于许家大院右侧的路边,古时,这一路段井泉奇缺,用水极不方便。唐朝贞元年间(785—805),有一异人路过这里,发现路面的两个土坎内聚集着许多蛤蟆,于是他告诉户主,此地可能有泉水。当时左邻右舍的人都高兴不已,大家一起动手深挖掘井,果然,挖至数米,见有两个石穴,清泉冒涌,味极甘冽。
后人为纪念那些蛤蟆所提供的水源线索,便将两口井取名为“蛤蟆井”。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是北侧的一口井,南侧还有一口被民居的墙院所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