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浪子”
浪子、浪子、浪荡公子?
大约在七、八年前,有一家文化网络公司拟为一批所谓文化名人创建个人网站时,找到了我,我欣然应允。提供了论文、照片等材料后,他们要取个名字,我毫不犹豫取名:浪子阿川。网站内容大致包括简历、学术、散论、互动等版块。那时还没有博客这种自己管理的自由方式,更新要经过公司,很麻烦。但我记得互动还是很活跃的。我的同事同学对其内容很赞赏。但我一个的大学挚友却再三对我说:名字不好!怎么能叫浪子呢?一个文人、一个大学老师怎么能是浪子呢?
他越反对,我越坚持。当我开博时,又用了这个名字,毫不犹豫!!!
理由是:浪子是现代人格,与孝子人格相对。
浪子人格是个体本位的自由人格,对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浪”,不是放纵而是潇洒,不是胡来而是浪漫,不是拘束而是飞扬,不是屈从而是自主。
孝子人格是家国本位的奴性人格,永远想的是如何“做人”而不是怎样实现“自己”。专制政体需要孝子(奴才),因为孔夫子孝子人格教育的成功,“从古到今,没有几个中国人感受到人性的尊严!”(王小波语)
而我那位朋友恰恰是搞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他勤奋用功,成就斐然;他待人诚恳,彬彬有礼;他乐于助人,有口皆碑。但他,挣比一般教授多几倍的薪酬,兜里却永远拿不出几个钱待友或玩牌;他也想在学术之余与朋友神侃海聊或搓上几把,但催回家的电话从半小时一次到五分钟一次。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名教授,反对我做浪子-----因为他是一种典型的孝子人格!
我可是从小就“浪”起。我的出生史和成长史就是一部“浪子”史。
屡屡有人问我的名字的来历,其实很简单:父母都是四川人(现属重庆万卅,何其芳的故乡),年轻时到湖北求职,又是在川鄂交汇之地建始。我家之于建始,是异乡客,外地人。我父亲25岁母亲20岁时生下我这个长子,就为我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肯定是含有他们对故土的感念和对新地的认同之意的。
没有根基的流浪感,与生俱来。
诞生于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困难和战胜困难、命运和改变命运,是我生命的主旋律。
我岀生不久,母亲又怀上了我弟弟,他们根基未稳、事情繁多、条件艰苦,难以抚养几个孩子。在我弟弟出生不久,我被送回老家跟奶奶生活。老家是个大家族,我吃百家饭长大。又没有父母管束,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个调皮的娃儿。七岁回建始读小学,家居村镇而吃商品粮,既不是地道的农村人又不是真正的城里人。不仅没有根基感而且没有身份感。
小学玩蛐蛐,中学看禁书,大学逢“思想解放”,读了三四遍鲁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我怎么可能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孝子”呢?我不浪谁浪?我才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言行举止说三道四、抵毁误解呢!
童年阿川在川东大山中的小河里扑腾,少年阿川在鄂西高地的中小学闲玩,青年阿川在江城武汉的大学里苦读文章。早就跨入了中年门槛的我,明天在哪里?
仍然还在“浪”,仍然只有“浪”?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很偶然的事,难道不是吗?
因此人活着就该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难道不是吗?
因此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也就理所当然,难道不是吗?
我想做个浪子,至少在心疆思野中自由飞翔的浪子。
人生本是没有地图的旅行,人永远没有最好的居所。浪迹天涯,任心飞扬,此乃浪子的本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