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

(2008-01-06 16:25:32)
标签:

美食

分类: 纯属偶然
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

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第一桥,建于1953年,1957年通车,2007年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五十周年。

作为新中国的建桥人,在“汉网论坛”上读到《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

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这篇图文,就是让自己和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科学在发展,我们的建桥技术现在已名列世界前沿,在我们的国土和世界各国到处都留下了建桥人辛勤的汗水和足印。圈里的平安兄和巴山樵夫兄等就是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的建桥战士。

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在2008年平安幸福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

 

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

 

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

 

50年前,在大桥通车的同时,武昌桥头就竖起了一座国人瞩目的建桥纪念碑,而在汉阳桥头莲花湖畔,还有一座足以载入建桥史册的纪念碑柱,就是当年建桥时,为试验一种新建桥方法——“管柱钻孔法”而建起的巨型管柱。当年修建大桥时,由于长江水深流急,地质复杂,当时世界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上已有的大桥基础施工方法均不能解决深水施工的难题。于是苏联专家创议用管柱钻孔法建筑桥墩。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世界上首创,即使在苏联国内也从未实施过。为了掌握这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中苏工程人员在长江北岸龟山、凤凰山山麓及江心连夜苦战,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试验,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建起了35个试验管柱,最终试验成功,并立即应用在长江大桥的建设上。由于这种方法比之前的气压沉箱法更容易操作,使得大桥的工程效率大大提高,为大桥的提前建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桥通车以后,这些试验管柱被拆除,仅有莲花湖畔的巨型试验墩被保存下来。时任中央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多次谆嘱要妥为保存。武汉铁路局对这座管柱加以整理,并由彭敏局长撰写了一段碑文,名曰《管柱钻孔法试验记》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用汉白玉刻好后于1959年国庆节前安装在这座试验墩上,成就一座历史性的建筑物。

  这些幸存于汉阳莲花湖畔的巨型试验墩柱,再现和凝聚了当时人们征服长江天堑的雄心壮志和创新精神,有很高的文物纪念价值。当年建桥时在大桥局施工技术处工作的高鹤江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它在“文革”时期险遭毁坏的故事,后来看到这个墩子地处偏僻,影响力又小,所以只是敷衍了事,才使得它幸存至今。也正因为如此,这座特殊的纪念碑很少为人关注。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

  为了瞻仰这座特殊的纪念碑,我来到汉阳莲花湖,经过一下午的寻找,终于在建桥部队驻地旁的一堵围墙外寻觅到它的踪影。它早已被莲花湖公园圈在墙内了。因为想要看得更清楚些,我打算从莲花湖“水上世界”的大门进入。由于需要买票才能进去,并不准备进去游泳的我只得拿出采访证和游泳池负责人交涉。遗憾的是,他们都坚称里面没有这个“东西”,甚至说那个柱子只是一个水塔。无奈之下,我只好买票进入。

  不该被冷落的特殊纪念碑在游泳池旁的一个角落里,我找到了那个大管柱。它高约五米,外形与桥墩无异,柱身从上至下刻写着“五米大型管柱试验实物纪念”几个大字,管柱下身便是汉白玉上雕刻的碑文,字迹依然清晰。从它身边过往的人一般都是换泳衣准备游泳的游客,似乎很少有人会想到转过头看看它。

  一年又一年,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它就这样默默地孤独地伫立着,任凭风吹雨打。然而这座特殊纪念物所承载的历史内容和创造精神却不应该被遗忘。

 

                               夏萌萌/文、汉网兵哥哥/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