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习笔记:激发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内心能力

(2014-04-15 21:11:34)
标签: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学习笔记

内在小成人

内心能力

分类: 心理学习

我们常说,孩子是问题的制造者,但同时孩子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我们通常可以透过他们得到问题的解答。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面对同样的困扰,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妈妈们经常会采取询问专家、老师的方法,但却很少问这个问题的制造者,也就是孩子本身,更很少会从孩子那里寻求解决方法。我们常常会把妈妈和孩子分开在不同的空间,然后收集妈妈的困扰,再把这些困扰传递到孩子那边,一会儿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出来了,我们再把这些方法告诉妈妈们,妈妈们实践后,常常发现这非常有效。当她们赞叹专家的方法有效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她,这些方法都是你的孩子告诉我们的。这个时候,妈妈们常常会十分惊讶,不相信孩子可以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孩子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小成人”的经验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问题会摆在孩子面前,如果家长和老师选择采取替代或者使孩子回避的方式,表面上是在使孩子顺利成长,但是可能也剥夺了孩子的很多成长机会。这些机会是使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经验得以具备的重要时机。针对第三类困扰,也就是“内在小成人”的弱化,我们要我们要通过一些体验来学习,如何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小成人”状态,使孩子具备这种重要的内心能力。

策略1:进行一个完形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这个班级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而定。

举一个完成作业拖沓的例子,我们可以选取班级中完成作业比较拖沓和完成作业比较好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在这个小组里面,我们请学生轮流来完成一些表达句式。这些表达句式有很多种:(1)“我这样做是因为……”、或者“在……情况下,我会很慢完成作业”。

从学生的实际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一些困扰行为是有原因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孩子的内在小成人在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方式。通过这样的一种句式的完形练习体验,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对方的小成人状态。(2)“如果……,我就愿意……”,或者转换成“在……情况下,我就可以……”

也就是说,孩子会告诉我们如果怎么样,他就可以赶快完成作业。有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内心会有所疑惑,这样是否像是在跟孩子讲条件呢?他们会认为按时完成作业本来是应该做的。在这里很难讲对与错,但可能我会更在意,什么是有效的方法?什么可以使孩子和大人双赢?什么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成长经验?在第二个完形句式之后,有的孩子会说出很多让大人不同意的说法或者大人不愿接受的方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进行第三种方式。

(3)“如果你……,我就可能会……,这样会让你感觉很难受,如果我不……,我就很难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双方都感觉舒服呢?”

第三种表达句式是一种双赢的寻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时,会有单赢的选择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选择尊崇大人的意图,让孩子艰难地接受。或者,选择照顾孩子的意图,而让大人艰难地接受。但是,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双赢的选择,这种双赢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内在成人的经验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虽然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会感觉到想出双赢的办法有些困难,但通常孩子的思路会比较开放,在我们的现实经验中,通常孩子都可以提出五个以上的方法。

当孩子当众提出需要,大人想要拒绝时,很可能会出现单赢的结果,甚至会出现双损的可能,也就是双方都感到难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