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检讨
(2010-11-08 23:38:51)
标签:
语文学习陈鹤琴苏河姆林斯基朱光潜教育 |
分类: 教育叙议 |
谁该检讨
我在一所示范中学的一个七年级班级的墙壁上看到几份检讨书,非常吃惊,也很不解,还有点愤怒。现选录两份如下,并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检讨书
我上个星期买了两本书,都是关于“飞碟”的书。后来,我将它给了XX、XXX看。他们觉得这本书很稀奇,就和我说:XX,借给我多看几天。我未经思考,就借给他们看了几天。瞧过后,全部还给了我。我又全部放回家里。到今天班主任知道了,对此我感到非常后悔。我决心从此以后绝对会好好学习,不看与课文无关的了。
检讨人:X X
检讨书
这个星期天,我和村里的XX到河里去钓鱼,钓了小半天,然后又去找蘑菇,玩了整整一个上午,被老师知道了。我没有听老师的话,老师狠狠批评了我,现在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我应该好好学习,不能把时间用来玩,我保证以后不玩了,要好好学习。
检讨人:XXX
看到这几份检讨书,我深深思考:这是一个示范中学吗?这样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如何能教育好学生呢?这样误人子弟的教师有资格被任命为班主任吗?我把这几份检讨书从墙上揭了下来,也许是对此种做法的不满,也许是对小孩的无声的声援。
中外的大教育家莫不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在《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一书中说到:“学习一词并不是如人们有时候认为的那样是正规学校教育的同义词,它倒是和生活一词具有共同的外延。”《语文学习》杂志从1993年7月起在每期的封面上都有这样的封面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对科勒斯涅克的理念的认同,也得到国内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家陈鹤琴也说:“活教育以宇宙为课堂,万物为教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正是我们老师求之不得的,怎能无知的封杀呢?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展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十三四岁的学生看“关于飞碟的书”表明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具有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心理,老师正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知识,鼓励他醉心于科学知识,在他心里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也许有一天这一粒种子就会发芽。学生看故事书和童话小说可以开阔眼界、发展想象力。教师可在此基础向他推荐更多的经典作品,把他引领到阅读的道路上来,也许有一天他也会学着表达,写出美妙的故事来。学生休息日去钓鱼、找蘑菇正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许能在自然这本无字的大书中读懂一些有字的书本上所无法读懂的真知。学生对课外阅读、亲近自然有浓厚的兴趣,这有什么不好呢?北师大教授于丹在《鲁豫有约》节目中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在上课,天下起了大雪,她对学生说,到广场上去,感受一下大雪,学生们在广场玩了一会儿又回到教室。于丹要学生再回到广场,她说:这堂课就是要你们去感受大雪,感受自然。可见,与自然接触也是一种学习。
我们小时侯读书,除了能经常自己去接触自然,老师也经常带我们去野外活动,我一直到现在还感到幸运。现在的孩子真怪可怜的,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自己的一顶乌纱帽,下文件明令禁止老师带学生到野外活动,教师违规将追究责任,教师再也不敢带学生去亲近自然了。许多学生不知道草长莺飞、花开花落、落木萧萧了,许多学生欣赏不到竹外桃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了。难得有的孩子不需要老师带领,自己去走向自然,却被无知老师当头一棒。学生凄惨地站在讲台上读检讨书,然后又亲手把它贴在班级的“表扬与批评”栏里,受尽了屈辱,真不知道他们以后还敢不敢课外阅读或走向自然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发自肺腑地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琴弦奏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他举例说,例如教师把学生带领到河岸上去,让孩子们观察太阳怎样向地平线降落,水面、田野、草地怎样染上绚烂的色彩,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注意四季的变化,倾听来自其中的天籁之声,并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满足于他的课堂教学,那么,不管课堂教学多么有趣,也不管他组织得多么尽善尽美,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必须扩展学生的课外学习,否则,学生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出于这样的考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外,还要启发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到广阔的课外去阅读、研究、思考。
所以,我呼吁:让学生真正走进浩瀚的书的海洋——有字的书和无字的自然,寻找到精神的力量,让他们的青春更加明媚、灿烂,不再有郁闷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