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谈精神分析式咨询的“共情”技术

(2014-03-02 13:04:59)
分类: 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
但凡对心理专业工作有所了解的人,尤其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会知道“共情”这项技能,对于临床工作的成效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面,所谓“共情”,无非就是表达一下对对方的理解,或者同情,支持,安慰之类,让对方心里感觉舒服就好。而其实,要想真正带来自我洞察的帮助效果的话,如此简单的“共情”方式是远远不足够的。
针对不同的病人,鉴于“共情”运用后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治疗师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共情”的深浅,类型,甚至“频率”的问题。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李梦潮这么说过,“自恋者(自恋性人格者)眼中,共情就是空气,不可缺乏;神经症者眼中,共情就是工具,可有可无;边缘者(边缘性人格者)眼中,共情既是天堂又是地狱。”
如何理解呢?自恋者的人格是不完整的,甚至时常会有明显的“空虚”“空洞”感,因而“镜映”与“理想化”的心理需要将折射到他们身边的所有关系中。这在治疗中,带来的就是对于咨询师能够无限“看”到他们的需要--无限的”共情”。神经症者的人格是完整的,内心的冲突是欲望和道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而非生与死,存在于不存在的冲突,这便意味着他们的人格水平能够支持一定的关系挑战,并能持续深入自我探索,共情与否,不会实质性地影响到关系的维系。相对而言,边缘者对于共情的态度会有点儿复杂。要稍作说明。
边缘者的亲密关系一直是不稳定的,他们需要亲密关系,可是一旦要接近了,感动了,又会制造事端来将亲密关系推开。因为亲密感触发了他们内心的早年创伤,于是痛苦感出现。鉴于边缘者强劲的投射性心理防御机制,此时他们会将痛苦的矛头指向治疗师,责怪治疗师带来了这种期待、痛苦甚至温暖感。再举一个更具体些的例子。一个严重缺乏而又极度渴望关爱的孩子,有一天开始得到了一点关爱,刚开始,他觉得很舒服温暖,然后他开始渴望更多的关爱,并责问:为什么不可以给我更多一些呢,为什么我不可以拥有更多一些?你做不到?都是你不好!都是你让我现在如此的痛苦...此时病人的感觉,便是痛苦多于感动,甚至完全掩没了感动,而仿佛跌入地狱了...
对于边缘者的治疗难度之大,由此已可见一斑。让我无法不再次强调治疗过程的需时性和漫长性。
接下来谈谈共情使用的具体方式。
对于神经症者的共情,根据人本主义的共情量表(见文后附件),使用一个技术性共情一般就是有效的。而对于其它水平的来访者,则需要真实自我运用的共情,也就是以咨询关系中的移情或者反移情为基础而进行的沟通共情。这里举一个专业文献里的案例来详细说明。

一個案的孩子面臨手術,就在手術之前的會談裡,個案經常針對治療師的能力和治療的價值進行譏諷。個案在某一點上評論到:“我已經受夠了你和你心理學的陳腔爛調了,因你那可笑的超高費用,所以從這治療中唯一得到東西的人是你。我真該花這錢去渡假,而不是讓我自己被騙來這裡。”
   那麼,他們假定了治療師內心過程。
   治療師首先是感到震驚,然後是能夠抽身而出,(容納-分離),識別到這裡的信號性情感是憤怒和意圖報復。通過再次具體地聆聽來訪者-互動模板,治療師品嘗到了來訪者內心的憤怒,同時治療師也體驗到來訪者必然對兒子充滿了擔憂,并推測這種擔憂被推到了後台,在前台運作的是更舒服一些的憤怒感。治療師這時候甚至幻想自己說出這個移情分析來,來訪者會感到悲哀和體驗到自己的恐懼。這時候,治療師如果沒有繼續工作自己反移情,而說出來的話,就是移情為基礎的溝通,這句話是這樣的;“雖然從外表看來你非常地生氣,但是我禁不住會感到,也許對你來說,現在生我的氣總比帶著對你兒子的擔心離開,要使你舒服得多。”

 而以反移情為基礎的溝通,則是經歷了另外一種心路歷程。治療師首先體驗到自戀受傷和意圖報復,從認同體驗中抽回后,治療師可能會更多地聆聽治療師自身的互動模板。比如治療師體驗到為了病人的孩子而很擔心,與此同時,他體驗到這種擔心被迫被推到了後台,而前台的是由於病人攻擊而引發的防備感和老路感,那麼治療師就可能在沒有對病人互動模板工作的情況下,作為以反移情為基礎的溝通,如,“我感覺好像我被拉入了一場戰鬥中,而這時候你兒子的病又是那麼急迫,你會假設這件事情和我的感覺有關嗎?”

 

其实,上面这两个回应,心理学家Tancy &Bruke 认为都不是完整的共情。被认为是移情和反移情都得到充分处理的共情反应,其实是这么说的:
 

“問題的發生就其意義而言,是你想要使我們兩人皆遠離在你試著要豎立的憤怒之牆的背後,你心裡面所感覺到的擔憂。如果你讓我知道你對你兒子感到多麼地脆弱和擔憂,你多麼需要我的支持,你就確信我不會為了你而過來幫助你,我將會被你對我的需要擊退,我想這是可能的” 

 

典型的深度的自我真实运用的共情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在治疗中起效的关键前提是,医患双方已经建立了较长时期的深入持久的治疗关系了,彼此已有了一定深度的信任和了解了。(以上全文内容参考学习自李梦潮和capa学员同行们的对话交流。对他们深表感谢。)

-------------------------------------------------------------

附件:人本主义的共情量表(5级)

 

  无共情:王顾左右而言他;
     减损性共情:部分理解来访者感受,并作肤浅的局部反应;
     准确性共情: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及想法;
     深入性共情:理解来访者超越了当下的倾听水平,对潜在性感受作出理解和反映;
      相遇性共情:来访者与治疗师的人性相遇,主体间性的澄清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