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的“心理医生”

(2007-11-06 23:57:14)
标签:

知识/探索

随笔/感悟

分类: 杂谈
东莞民间有种较常见的风俗--用当地方言来说,就是“问米”。即,去到一个当地的“神婆”那儿,请她作“法”,打通阴阳之隔,与阴间的家人进行沟通,借“神婆”之口,讲出生人与死人的既往与未来。颇有些“占卜”之意。
要见名声较响的神婆,通常需要提前预约定好等候的先后顺序,否则的话,就可能要长时间排队等候,而且还不知道当天能否轮候得到。
怀着浓郁的好奇心,我有机会亲身旁观了“仪式”的整个过程。
“问米”的地点通常设在农村的某栋私人小楼房里,当然那是“神婆”自家的房子。房子不供居住,仅用作“办公”用途。房间里摆设供奉着一堆神台、香炉、供品、幡帛、菩萨神像之类的物品,光线昏暗,烟雾缭绕。
神婆俨然坐于一张八仙桌旁,年纪大概50岁左右。“问米”的客人把带来的一小袋米和一只鸡蛋放在桌面上,然后坐在一旁,说出要寻找的死去的亲人的名字。神婆微闭着眼睛,手指搓着米,口里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便仿佛被上身一般,念出一串跟此家庭及此人有关的话语,语调平滑顺畅,甚至颇为押韵,有点儿说唱的味道,并且,会很快地跟着身旁客人的提问而转换内容:在世有什么亲人、在阴间做什么、开心吗、有遗憾吗、希望家人今后怎样做、会如何地保佑家人等等等。
当念叨着某个青年早逝的人时,神婆微闭着眼,音调突变,悲鸣一声“我死的好悲惨啊!”跟着便哭诉起来。身边“问米”的客人也忍不住地落下泪来。场面顿时笼罩着一股悲凉的气氛。旁观者无不动容。
但观此客人,面对神婆,深深沉溺于其中,时而询问,时而聆听,时而认同,时而否定,时而欣慰,时而愤怒,时而忧伤。双方一唱一和,伴随着神婆流畅的唱说语和解说词,场面既肃穆又扣人心玄。
最后,见情形差不多了,神婆突然提高音调喃喃自语:“不说了,我要走了,我要走了......”这提示着,上了身的死去的亲人准备要离开了。紧接着,她拿起手边两瓣可分合的果壳似的占卦品,一边轻轻往桌上一打,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现在保佑某某(家人),如果是正面的就会顺利......看,是正面!他会保佑你们的!”神婆边解说边扭过头来看着身边的客人,神态颇为温和友好。根据不同的客人,这个祝福的过程可能会重复数次。
于是客人便道谢,付钱,站起身来,离开。轮到下一个客人了......
 
 毫无疑问,“问米”--是典型的民间迷信活动。而心理学虽然属于科学(不管是“真科学”也好,“伪科学”也好),既然它研究的是人类神秘复杂的心灵世界,那么它与宗教的关系就一直是错综复杂,一脉相通,紧密相连的。所以宏观的心理学研究,就包括了宗教与迷信的世界。“问米”虽然好像与任何宗教无关,但它显然应该属于一种宗教仪式的范畴。
据我的了解,对于神婆的上身灵验准确与否,其实众口不一,见仁见智。而愿意去“问米”的人,大多是两类:一类是亲人刚死去不久,心中有所牵挂;另一类是家中发生了一些事故,怀疑和希望得到先人的指点迷津。并且,几乎都是比较相信迷信的人。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对于宗教和迷信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着。现在我深信,任何宗教甚至迷信,都有着它们存在的价值,而且,不是一般的价值。这仅从民间神婆如此受欢迎的现象里已经可见一斑。
固然,对于“问米”的或者迷信的那些人们,我相信心理学应该也能够帮助到他们,毕竟,从心理学到迷信,归根到底,处理的都是人的一个感受问题。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也许,在中国甚至广东,还是相当大的一部分),有能力接受的,更容易接受的,是迷信这种仪式性的东西。
我可以感受到,通过“问米”的这个过程,给客人带来的,是对逝者的浓重哀悼的继续,是对先人的深厚怀念的释放,是对现实的不平心态的调整......生活从此将继续向前!那么,它究竟其实灵不灵验,还会有多重要?
至于受欢迎的“神婆”,她们体察客人心理和情绪的洞察力,共情力、亲和力与反应能力,都值得“同行”的心理医生们来借鉴。尤其是那反应敏捷而又流畅优美的说唱能力(业务水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她们帮助和安抚了那么多的民间朴实的乡亲们!我简直要向这些民间的“心理医生”们致敬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