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一个学前班上的一幕。
放学了,家长们纷纷前往课室接孩子放学回家。一个妈妈进来了,走到孩子面前,发现孩子的右眼下又青又肿。妈妈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怎么回事?”
小男孩怯怯地低着头,不说话。他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你说呀!”妈妈的声音越来越大。“是不是今天上游泳课游泳的时候不小心给碰的?”
孩子还是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不情愿的点了一下头,委屈地扁着嘴,头耷得更加低了。
“我叫了你多少次要小心一点了?左边的眼睛刚刚好,现在又轮到右边了!”妈妈呵斥着,狠狠地瞪着缩成一团的孩子。
“你们不知道,”妈妈气呼呼地对身边的老师说道,“他老是弄伤自己。在家里也是,经常受伤。我都说了他好多遍了,要小心点。还是这样。太让人心痛了!”
妈妈一边气愤地说着,一边凶巴巴地瞪着孩子。
一旁的老师和家长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安慰的好。
妈妈的气愤是因为疼孩子。孩子身体的痛也让妈妈痛在心里。可是妈妈劝说了这么多次仍然没有效果,让妈妈既气恼孩子也气恼自己,无力保护孩子。
孩子错在了哪里?没有人愿意主动受伤,尤其是这么小的孩子。可是他如果老是不小心受伤的话(排除掉生理功能的缺陷),那几乎可以猜测,他的潜意识里面一定是受到了大人的某种影响。
显然,妈妈的教导方式是不适当的。家长们要切记的是,如果希望孩子改变的话,就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行为经常采取打或骂的激烈惩罚方法。这样只会起到强化行为的反面效果。
此外,活泼调皮的孩子在玩耍中受伤也是常有的事情,家长适当的进行指导便可,不必过于紧张。随着孩子的长大,自我保护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而家长如果表现得过于紧张的话,一来给孩子带来压力;二来显示出家长自身有这方面的情结,被投射给了孩子。此时,家长便需要反过来处理自身的情结问题。
例如,上面说到的那位很担心孩子受伤的妈妈,很可能在自身经历中曾受到过这类事情的重大影响,以至于过于紧张和担忧孩子的安全。
心理学里相信,每种强烈的情绪都隐藏着很多过去的经历和故事。适时的分析和反省,不仅能够给教育孩子带来好的效果,还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