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赤壁赋》是苏轼名贯古今的代表作,由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姊妹篇组成。前赋写秋月下,泛舟江上,月朗风清,水波不兴,良辰美景,议论勃发;后赋写冬夜月下,放舟中流,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江流有声,水落石出。登山入险,鹤化解脱。
苏轼在元丰二年(公元前一0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年44岁,经胞弟苏辙与一些大臣营救,方才免去死罪,获释后被贬谪黄州,名为团练副使实则近于流放。在重大政治打击和艰难生活面前,他一面沉重苦闷,一面寻求精神解脱,扵是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44岁横遭冤案,45岁贬至黄州,一住四年,59岁贬至惠州,62岁贬至儋州,65岁遇敖北归,68岁去逝。苏轼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逆境中,生活十分艰难,他在一首诗中写黄州生活: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平生懒隋今始悔,老大勤农天所直。
苏轼处于二十多年的逆境中,面对险恶环境,他在巜后赤壁赋》中写道:"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这是凄清和恐惧之情的自然流露。
这使我想到了韩愈一段文字:"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苏轼在逆境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与他在逆境中表现出的旷达胸怀是分不开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霜露即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苏轼通过写景来创造意境,表达"羽化而登仙"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见其胸怀是何等旷达!
苏轼在逆境中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感悟出"变"与"不变"的辨证思想,这与他的超脱情怀是分不开的。
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的箫声中,主客问答,抚今追昔,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最后得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是"易:不易:简易"道的真理!有了这样超脱的情怀,苏轼才成其为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