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橘玄雅
橘玄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56,458
  • 关注人气:20,2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一档目前能看到的科举史料

(2018-04-27 17:39:52)
前几年因为整理清代旗人谱系之故,在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各种清代齿录、登科录等。之前大致说过一下各处情况,这次专门说一下一档的情况。
一档那边,目前可以查阅的科举档案主要有四类,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题名录)、小金榜,其中乡试录和会试录应该可以算作一类,分别如下:
1.乡试录、会试录。根据清代制度,中央派出的各地考试大臣在乡试、会试结束之后,都要具奏本科考试情况,并且呈上当科的“录”作为附件。流程一般是先交予礼部,由礼部进呈皇帝,皇帝阅览之后发下内阁贮藏。一档存有大量的乡试录和会试录,其中乡试录数量尤其庞大。
2.登科录(题名录)。在档案名上,“登科录”和“题名录”是兼用的,在事实上,他们实际上都属于乡试录、会试录,只是因时期不同,命名方法有所区别。其中乡试多半以“乡试录”命名,会试则多以“某某科会试登科录”、“某某科会试题名录”命名。二者本质是一元的。
3.小金榜。清代金榜,即科举中殿试的排名名单。按照清代制度,金榜分大金榜和小金榜两种,大金榜是挂出张贴之后收入内阁的,小金榜是呈递给皇帝阅览的。目前能够看到的只有小金榜,年代从乾隆开始。

接下来略说一下内容:
关于1与2,无论是1还是2,“录”的格式基本一样。首先是开列考官,其次是记录考题,再次是开列中式考生的姓名籍贯,最后是“荐卷”。如共考三场,则每场、每题各选出来一篇“荐卷”印刷呈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录”是官方印制呈递给皇帝阅览的,跟民间的“登科录”、“题名录”是迥然不同的,他不会像民间“录”一样夸耀考生的门第出身,所以没有考生的三代和履历,对研究考生身世背景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其中因为有“荐卷”,所以可能保存有不少重要人物的部分考卷。另外,目前来看,一档所存的乡试录和会试录是比金榜的时间要宽不少的,康熙朝的乡试录也有不少。
至于3的小金榜只开列名次、人名和籍贯,对研究来说似乎没有专门去考察的意义。
另外,武科以及翻译科的登科录(题名录)也有不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