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知多少6——第三次划分

清代皇族知多少 第三次划分 近派宗支
经过崇德三年将皇族划分成了宗室和觉罗两部分,又由圣祖给自己的后裔使用了钦定字辈而将宗室分成了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之后,清代皇族在乾隆朝又进行了一次划分。不过这次划分不同于之前两次的“一刀切”,而是设定了一个被称为“近派宗支”,又称为“极近支”的范围。这个范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实际上它就是皇室近亲的范围。
雍正、乾隆两朝近支宗室形成之后,有不少御旨都提到过近支宗室内部也有不同,特别是到了乾隆朝,高宗本人子嗣也很多,那么高宗自己的后裔和圣祖的后裔同属近支宗室,都使用钦定字辈,如何来区分远近呢。
圣祖给自己的后裔使用了钦定字辈的同时,也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是圣祖的后裔均要由圣祖本人来进行“赐名”。就这样,圣祖在世时所生育的胤、弘、永三辈,都是由其亲自命名的。这也保证了近支宗室名字与偏旁的统一。世宗继位之后,也继承了这种传统,以皇帝暨皇族族长的身份,继续给近支宗室赐名。
到了高宗继位之后,他感觉到这种行为的弊端,会使远近不分,他决定对近支宗室内部进一步进行区分。正如他在乾隆十三年时提及到的:“向来宗室命名取用字样,惟天潢支派最近者偏旁相同,此外即不得混用。”换句话说,圣祖时规定的字辈和偏旁一同统一的规定,到了高宗时代,则在允许近支宗室都使用字辈的情况下,将偏旁的统一局限于“支派最近者”,这就是所谓的“近派宗支”的出现。
以事实上来看,高宗口中所谓的“支派最近者”,即是皇帝的子、孙两辈(也包括康熙朝时生育的永字辈)。也就是说,除去当时在位的皇帝本人的后裔外,其余圣祖系宗室和世宗系宗室,在传承两代之后,便只能使用钦定字辈,而不能使用钦定偏旁了。
这种规定在执行上还是比较严格的,普通近支宗室不敢擅用,而近派宗支也不敢违背。嘉庆六年,曾经发生过嘉庆的侄子绵亿给其子命名不符合近派宗支偏旁的事件,仁宗在上谕中说:“(字辈、偏旁)奉皇考高宗纯皇帝钦定,绵亿理应恪守,乃私用金字偏旁为伊两子取名,不似近派宗支,自同疏远,是何居心。”
另外,随着时代的不同,“近派宗支”的范围也是进行改变的,可以从《星源集庆》的内容参考。《星源集庆》,是一种宫廷内使用的方便查询皇族近亲的小型《玉牒》。《星源集庆》的名字确立于嘉庆二十二年,但是这种小型《玉牒》则来源已久。在嘉庆二十二年的上谕中这样说道:“著按照宗人府每年所进十六房清字横格式样,敬谨添写皇帝位下以及十六房汉字男女横格各一分……是年恭领新修汉字横格时,于卷帙籤上奉有星源集庆四字,以后按年皆遵照所奉字样,敬书如式。”这也就是《星源集庆》名字的由来。道光十九年,宣宗上谕:“著将《星源集庆》内十六门支派撤下,嗣后恭修之时毋庸叙入。”而到了道光三十年二月,已经继位的文宗上谕道:“著将《星源集庆》内惇恪亲王绵恺等门支派撤下,嗣后恭修之时毋庸叙入。”
这里可以看出,从乾隆朝到道光十九年为止,《星源集庆》内仍收有圣祖十六房后裔,但是从乾隆朝开始,圣祖十六房后裔已经不能使用钦定的偏旁,这里显示出《星源集庆》原本是专门记录“近支宗室”的。道光十九年,圣祖系宗室被撤下。文宗继位后,将世宗、高宗、仁宗三系宗室也撤下,这凸显《星源集庆》在当时已经变为只记录“近派宗支”的小玉牒了。
文宗将世宗、高宗、仁宗三系宗室撤下,大概是因为文宗自信自己会留下不少后裔,而且其父宣宗又有五房后裔之多,留下这两系便已足够。结果事与愿违,文宗只有穆宗一子,而且穆宗无子,导致近派宗支之中人口过少,故而后来为文宗立嗣的时候,是把仁宗后裔也归入了近派宗支的。所以直到清末,只有仁宗、宣宗两支后裔拥有使用钦定偏旁的权利,构成了清末的“近派宗支”。
顺便一提,近派宗支与近支宗室除去是否使用钦定偏旁这点区别之外,还有一点区别,即是近派宗支的婚姻一般要由宫廷来做主。道光二年的上谕中说:“从前皇祖高宗纯皇帝每次挑选八旗秀女,皆指配与圣祖仁皇帝派衍近支宗室。皇考仁宗睿皇帝每次挑选八旗秀女,皆指配与世宗宪皇帝派衍近支宗室。今朕挑选秀女,自应遵照此例,按代指配与高宗纯皇帝派衍近支宗室。”直到晚清,宫廷依然遵循此例,给“近派宗支”进行指婚,这也是“近派宗支”作为皇室近亲的“殊荣”之一。
作者:头条号 / 橘玄雅
链接:http://toutiao.com/i6322967302539051521/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