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讲的故事,说的是L家的事。
L家是蒙古旗人,父祖都是一二品的官员,L自己做到巡抚,任上颇有贤名。
一次L回北京办事,路上,用口语的形容就是,“桥底下蹲着个什么人”。
L无意中扫了一眼,发现这个人很眼熟,似乎是个本家。虽说是本家,但是远的都快到五服边儿上的那种,大概能叫上“族兄弟”。于是L过去,了解到情况,“族兄弟”没有营生了,也补不上兵缺,无奈落魄至此。
L感慨一番,说——“来我家吧”。
就这样,L家多了一个“老兄弟”,事实上就是在L家当管事的,换句话说,类似于大管家。说是管事的,实际上交给他的事情也不多,无非是有个家,有个收入。L还帮“老兄弟”成了家。
L本身有三个儿子,都送到英美去留学了,都是走“文”这一道的。一天L对“老兄弟”说,“你的孩子们,想怎么安排?好歹帮帮你。”就这样,“老兄弟”的三个儿子选择了“武”,有的被送到日本留学,有的直接进旗营当了差。
故事到这里,一帆风顺,一家子,一拨儿文一拨儿武,皆大欢喜。
清帝退位,L忠于清帝,做了遗老,在北京、天津生活。L的三个儿子,在民国时当了小官,生活富裕。
“老兄弟”这时已经去世,三个学了“武”的儿子,清帝一退位都丢了饭碗,过着典当的生活。其中一个儿子的儿子,去了黄埔军校学习,毕业之后加入了国民党。
后来。东北的满洲国出现,一心忠于皇帝的L,让儿子们都去满洲国效力,都成了满洲国的外交官。结果,满洲国之后,三个儿子下场都不好,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因各种原因故去。后裔也在运动中受到了不少影响。现在处于房产被没收的境地,作为普通人生活。
而“老兄弟”的那个孙子,作为国民党军官,后来在内战中“投诚”,受到了相当的优待。
2011年,“老兄弟”的孙子出版了一本书,叫《我的爷爷L》,说L有三个儿子,都学了武。由于这本书的原因,网络上各种百科都在L的页面里写上了“老兄弟”的三个儿子的信息,说,这就是L的后代们。
L的孙女听说了之后,叹了口气,“他们也不容易,当年挺苦的,算了。”
曾经有学者说,一些出身相对比较好的旗人后裔,反而更加风淡云轻,可能就是这样。
前一篇:关于英和八岁被和珅选为女婿
后一篇:略谈王府的侧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