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科举试题】
(2012-06-08 00:15:22)
标签:
杂谈 |
古文科举试题
一、古文知识选择(20题,1.5分/题,共30分)
1.汉代的《诗经》共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属于“古文学派”的是?
A、齐家 B、鲁家 C、毛家
2.以下诸篇《尚书》中,哪篇不是“伪古文尚书”?
A、《周官》 B、《微子之命》 C、《洪范》
3.孔子曾经说:“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是我们今天儒家经典中的哪一本?
A、《周礼》 B、《仪礼》 C、《礼记》
4.《周易》中专门解释“乾”、“坤”两大卦的传,叫做什么?
A、《文言》 B、《系辞》 C、《彖传》
5.《春秋》三传中,在西汉时期受到特别推崇的是?
A、《左传》 B、《公羊传》 C、《谷梁传》
6.以下几位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门生中,其没有著作流传于世的是?
A、漆雕开B、颜回 C、曾参
7.以下几部先秦道家著作,单单以表面上的“作者”来看,哪本书作者的年代最为久远?
A、《鬻子》 B、《老子》 C、《关尹子》
8.“圣人生于天下,未有所资。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乘云雨润泽,以繁长之,皆鬼神所能也,岂不谓贤于圣人。”这句话是典型的哪家言论?
A、儒家 B、墨家 C、阴阳家
9.“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国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佚,则驱民而为邪也;民以为邪,则以法随诛之,不赦其罪,则是为民设陷也。”比较接近法家中谁的思想?
A、申不害 B、慎到 C、李悝
10.先秦名家的代表著作中,哪本著作更加偏向于道家思想?
A、《列子》 B、《尹文子》 C、《公孙龙子》
11.以下词牌中,声情低抑,一般用来悼亡的是?
A、忆王孙 B、长相思 C、寿楼春
12.以下诗句中,只有一例犯孤平,是哪一句?
A、五里皓如烟 B、日暮飞鸟还 C、骝马新跨白玉鞍
13.我国古代声韵中的“四声”,是在哪个时代被发现并加以规范化的?
A、后汉三国 B、南北朝 C、隋朝
14.下面哪个要素,不是魏晋南北朝时,小赋所重视的?
A、对偶 B、用典 C、名物
15.“年”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一年开端”、“丰收”、“年数”、“年纪”等等意思,如果按照其不同意义生成的时代来排列,下面哪个是正确的?
A、“丰收”—“年数”—“一年开端” B、“年数”—“一年开端”—“丰收” C、“一年开端”—“丰收”—“年数”
16.以下三个谥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两个性质有所不同?
A、恭 B、顷 C、坚
17.以下三种尊称,哪个有误?
A、天子——驾下 B、刺史——节下 C、将军——麾下
18.以下方面的著作,哪个不是四部中“子部”的著作?
A、文学评论 B、考据学 C、算学
19.“二十五史”之中,哪朝编纂的史书最多?
A、唐 B、宋、C元
20.下面哪个词语不是伴随着佛经的翻译才出现的?
A、世界B、长老 C、阎王
二、古文文法简答(20题,1.5分/题,共30分)
1.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身体状况的,“疾”和“病”两字,区别是什么?
2.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句子尾缀定语的,“也”和“矣”两字,区别是什么?
3.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动词的,“传”和“递”两字,区别是什么?
4.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名词的,“脸”和“面”两字,区别是什么?
5.在古代汉语中,“极”和“極”两字有何不同?
6.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名词的,“绳”和“索”两字,区别是什么?
7.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商人的,“商”和“贾”两字,区别是什么?
8.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动词的,“行”和“走”以及古义的“跑”三字,区别是什么?
9.在古代汉语中,作为状语或形容词的,“徐”、“缓”、“慢”三字,区别是什么?
10.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动词的,“负”、“任”、“担”、“荷”四字,区别是什么?
11.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表示行动状态或动作的,“履”、“践”、“踏”、“蹑”四字,区别是什么?
12.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表达悲伤的,“哀”、“戚”、“悲”、“悼”四字,区别是什么?
13.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形容词的,“快”、“速”、“疾”、“捷”四字,区别是什么?
14.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表达含义的,“说”、“陈”、“叙”、“述”四字,区别是什么?
15.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跟休息相关的,“寝”、“卧”、“眠”、“寐”、“睡”五字,区别是什么?
16.请区分“挥霍”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7.请区分“更衣”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8.请区分“慷慨”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9.请区分“无赖”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0.请区分“把握”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三、请用古文表达下面语境,并注意称谓和语气。(20分)
语境: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上《出师表》(前出师表)。请假设你与诸葛亮同殿称臣,官职为侍中,针对诸葛亮的这次上表,也同时进行上奏。立场支持与反对不限,字数200字以上,要求使用古代汉语。
四、阅读以下文段,透过文意来展开议论,立意自拟,角度不限。要求用古代汉语,字数300字以上。(20分)
资料: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君子闻之,曰:“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见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诗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选自《韩诗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