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劲健中的妩媚

(2008-11-07 18:04:05)
标签:

中原文化

审美精神

劲健

妩媚

《周易》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劲健中的妩媚                      

                    劲健中的妩媚

         ——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特点之四

 

     中原文化崇尚刚柔相济,这在《周易》一书中已有明显的表露。刚与柔是中原哲学、艺术和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刚”是一种壮伟的、强健的审美形态,“柔”则是一种柔和的、优雅的审美形态。刚和柔虽为审美之二极,但又必须协调统一。不然,一味阴则积腻而软弱,一味阳则粗俗而野蛮。只有阴阳协调、刚柔相济而致中和,才能获得一种和谐的美。《易经》本无阴阳刚柔之说,但整个《经》之卦象皆由两个富有阴阳气质的符号“—”与“--”交错重叠而成。 “—”为阳性、刚健的表现性符号,“--”为阴性、柔美的表现性符号。单有阴或阳都不能使宇宙间生生化育,所以阴和阳往往交合互渗。《周易》正是据此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成与演化,并为中原艺术审美中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刚柔相济之美等重要范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易·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易象的创作是取事物阴阳刚柔的交合变化,即《易·系辞上》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阴(--)阳(—)两种符号的交合变化而成八卦,再由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在《易》卦里,阴阳的结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代表着不同的审美意蕴及其演变趋向。

 劲健中的妩媚   《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是最典型的阳刚之美范型,全卦皆为刚爻,是一种刚健、壮伟而奇特的美。乾代表着“君”,代表着“天”,在全部六十四卦中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整个乾卦的爻辞都是讲“龙”的,而龙作为中华民族最远久、最神圣的崇拜物,则成为一种典型的变化不测的“纯阳之物”。如果我们把《周易》里阳刚之美的显示加以归纳,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阳刚之美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一往无前气势,即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二是雄奇奔放的动势,如震卦讲震动的刚健之美,大壮卦讲“雷在天上”的强劲动态之美;三是无所不能的力势,犹如滚滚江涛,奔流无羁,势如破竹。这些阳刚之美的特点对后世崇尚力动、豪放、雄奇等相关风格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说乾卦所阐发出来的主要是一种阳刚之美的境界,那么,坤卦阐发出来的则主要是一种阴柔之美的境界。坤卦全爻均为阴爻,是一种柔和、宁静的美。“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坤表示地,与乾表示天相对应,乾为阳,坤为阴。如果说乾阳代表的天是万事万物生生化育的动力,那么坤阴所代表的地则是万事万物生生化育的载体。因此,乾阳刚健力动,坤阴柔韧宁静。从《易·坤·彖传》对坤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坤卦所表露的阴柔之美的特点:一谓柔顺,所谓“柔顺利贞”,“后顺得常”;二谓宽厚,所谓“厚德载物”,“德合无疆”;三谓和合,所谓“含弘光大,吕物咸亨”,“西南得朋,乃与类行”;四谓正直,光明磊落,如坤卦六二谓:“直,方,大;大习,无不利。”《易传》释之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中国艺术理想中所崇尚的隐秀、婉约、古雅等相关追求便是受到了《周易》阴柔之美思想的影响。

    《周易》里所阐发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后来被发扬光大,用来说明人格美和艺术美的不同范型。《周易》的文化原型中虽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分,但二者均非呈绝对形态。如乾卦虽极崇阳刚之美,但《易·坤·上九》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柔之至极必转而为刚,静之至极必转而为方。这说明《易》卦中刚与柔之间并不是完全不相干的,至刚而柔,至柔而刚,二者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同时,在《易》卦中,就其每一卦的刚柔状况而言,并非都能使二者相应相和,而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区别,如乾卦总体上崇尚龙阳之美,而坤卦则主要是崇尚阴柔之美,但就整个六十四卦的整体系统来说,则处于刚柔相济、相应的状态。如有乾卦必有坤卦,正说明有阳刚同时必有阴柔。其实,在《周易》中“阳刚”与“阴柔”常常是相互包含的,如王夫之《正蒙注·参两篇》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独阴不成,孤阳不生。”只有阴阳协调,刚柔相济,才能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

    阳刚与阴柔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冲荡又相互影响,从而使万事万物生生化育,流衍无穷。这种刚柔相济的观念对中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中和审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易·乾·文言传》里曾说:“德者正中”,《易·渐·彖传》说“其位刚得中也”,《易·小过·彖传》也说:“柔得中”,等等。在《易传》中至少有几十处内容涉及到对“中”的说明。而这“中”即刚柔得中之中,阴阳调和之中,后被儒家引申为“致中和”的审美态度。拿《周易》古经来说,豫卦便是这种“中”的典型体现。在豫卦中,坤下而震上。如前所述,坤为阴柔顺和,是阴柔之美;震则为阳刚力动,是阳刚之美。豫卦的六爻中九四为阳爻,上下有五阴爻相应,是五柔应一刚,故得刚柔相应之象。而以“豫”为简称的河南省,其人们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中”。

    总之,中原艺术实践中,既不乏阳刚劲健之美的典范,也不乏阴柔妩媚的典范,更有把阳刚劲健与阴柔妩媚融为一体的典范,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周易》所阐发的刚柔相济之说的影响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含蓄中的飘逸
后一篇:粗放中的谨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