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中的飘逸
——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特点之三
中原文化由于偏重于伦理事功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审美追求,无论是在审美理论或艺术追求上皆是如此。从先秦儒家追求的美善相乐、以玉比德的审美理想开始,中原审美精神便蕴涵着借物喻志的精神格调,强调委婉含蓄地艺术风格。这种审美理想后来成了整个封建社会正统文艺思想的基本追求,自然也是中原审美文化的基本追求。如作为唐代儒家审美精神的主要倡导者和贯彻者的白居易曾说:“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古诗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又古诗:‘前有寒泉井,了然水中月。’此语尽意未穷也。”苏东坡《书吴道子画后》在评价河南画家吴道子时称:“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这种崇尚委婉含蓄的审美理想也是广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本导向。再如蔡琰,善文辞,通音律,史书称其“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曾被胡兵掳入南匈奴十二年。文姬归汉后参考胡人声调,创作了哀怨惆怅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悲情委婉,成为千古不朽的杰作。但是,在封建文化日趋烂熟之后,由于文人士大夫过于内省化的心理品格,便自然而然的转化为对艺术创作的韵致、余味的追求,在艺术实践上则逐渐走向对飘逸、脱俗、洒脱、生动、情致、神态的追求。特别是作为中原文化烂熟期的宋代艺术,其尚逸、尚韵、尚意的特色则更为明显,可以说把中国封建艺术的内敛性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