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中的生动
——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特点之二
不可否认,中原审美文化由于受强烈的事功精神所影响,坚实的艺术风格为其主流,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原审美文化就缺乏生动的内容和形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论证了绘画艺术同现实的关系,轻视画那些鬼魅之类的东西: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显而易见,韩非子认为摹写现实生活难于绘写鬼魅形象,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犬马之类的东西,人所共知,不可随意涂抹,而鬼魅之类的东西不罄于前,可以随意涂抹,这说明他看到了绘画与现实的两重关系,即模拟现实和表达理想,显示了中原审美趣味的辩证价值。
坚实中的生动是中原艺术家的普遍追求,这与中原文化重生贵和的文化理想是分不开的。譬如,中原文学虽然重世用、尚理趣,但它更能将肆直与浪漫紧密结合在一起,透露出中原审美文化的坚实与生动相融的特征。坚实的文风通常是积于治世明理的需要,所以深怀报国之志的文人,如墨子、韩非、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都以诗文的直面现实的坚实文风而名垂千古。但与此同时,老子、列子、庄子、“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诗性文化”的代言人,则以想象丰富、轻巧自然的浪漫主义文风而峭立于中国文学的峰颠。特别是庄子,其文风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郭沫若甚至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居于洛阳香山,是唐代元和年间新乐府运动的最主要倡导者。他延承了中原早期文学如《诗经》和汉魏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立足于讽喻时事,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他的众多作品,既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又揭示了当时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有很多抒发感伤郁愤之情的佳作。但不管那种类型的作品,大都写得感情丰富,通俗晓畅,声韵和谐,且不乏深刻的思考和内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