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族、姓氏与家国意识

(2008-10-05 21:37:14)
标签:

宗族

姓氏

中原文化

家国意识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宗族、姓氏与家国意识                

               宗族、姓氏与家国意识

          ——中原宗族与姓氏变迁系列之三

      由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家国同构”导引出的家国意识,是与宗族、姓氏的形成和发展断然分不开的。正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古代许多仁人志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家”与“国”之间的同质性和一脉相承的联系。中国人像对待家一样去对待国,自然他们也会像爱家一样去爱国。在宗族、姓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血缘关系而滋生的情感依赖,最终也会扩展到人们的爱国主义情结中,从而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无不有所裨益。同时,它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宗族、姓氏的感情纽带中,也夹杂了很多消极的因素,如专横武断、任人唯亲、不讲原则、封闭保守等等,这些因素在今天看来,都是应当加以克服的。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宗族制度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全面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族权”与封建社会的“政权”、“君权”浑然一体,为封建秩序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冯友兰《新事论》有“说家国”一篇,其中说:“有以家为本位底生产方法,即有以家为本位底生产制度。有以家为本位底生产制度, 即有以家为本位底社会制度。在以家为本位底社会制度中,所有一切社会组织, 均以家为中心。所有一切人与人底关系, 都须套在家底关系中。在旧日所谓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于家底伦已占其三。其馀二伦,虽不是关于家者,而其内容亦以关于家底伦类推之。如拟君于父,拟朋友于兄弟。旧日与朋友写信,必曰‘某某仁兄大人’。呼老表,尤为合逻辑。因异性之人,如须纳之于家底关系中,必是表亲也。在中国字典中,关于亲属关系之字,最为丰富,此盖因以家为本位底生产制度,在中国最为发展也。”许苏民先生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一书中也说:“在中华民族古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既没有象古希腊那样把氏族制度消灭殆尽,也没有产生出印度式的按职业划分、实行内婚制的种族家庭,而是继续保留了原始氏族共同体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并与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融为一体而延续下来。”在历史上,“周武王伐纣灭商,大封天下,重要的封国大多是他的兄弟子侄,他实际上是各诸侯国的大家长,而各诸侯又是他们自己的封国的家长。这样,层层叠叠,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基础,家国构成一体。所以,‘国’与‘家’虽然在造字之初是不相干的两个词。但一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这两个字就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了。”冯友兰还说:“旧日所谓国者,实则还是家。皇帝之皇家,即是国,国就是皇帝之皇家,所谓家天下者是也。所以汉朝亦称汉家。一个男人到皇家为臣,必须要尽臣道,正如一个女人到他的夫家作妇,必须要尽妇道一样。”事实上,从先秦儒家文化形成的时候开始,中国人的观念里就形成了从个人到家庭再到族(宗族、氏族)再到国家再到天下的递进性意识结构。《礼记·大学》里对此做了最明白无误的说明:“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便在中国成了主流,成了传统农业社会最根本性的人格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