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族的含义及其与姓氏的关系

(2008-09-18 17:06:16)
标签:

宗族

宗法

姓氏

宗庙

中原文化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宗族的含义及其与姓氏的关系

          ——中原宗族与姓氏变迁系列之一

      伴随着姓氏文化的缘起和发展,逐渐出现了宗族现象。简单地讲,宗族是一个大家族的直系血脉及其传承发展的人群集合。《尔雅·释亲》云:“父之党为宗族。”说明至少在父系氏族社会,宗族现象已很普遍。具体而言,宗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共同的祖先;其二,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三,一定规模的人群集合;其四,聚居地较为集中;其五,有一些大家认同的宗族规约。

     与宗族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氏族、家族和宗庙、宗法、民族等。氏族是原始社会中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并初源于相同姓氏和名号的社会群体,为了维系氏族的发展,一个氏族往往拥有共同的图腾和标志,并以此来追忆祖先,凝结感情。家族也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但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其指称范围往往要小于宗族,有时候,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多个家族,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宗族”和“家族”这两个概念往往难以区分。宗庙是宗族祭祀的场所,一般有较为严格的仪式,在甲骨文中,宗字的上部为屋宇的形状,下部的“示”则是神主的象形,因此,为祭祀供奉神主祖先而设置的屋宇就是宗庙。《左传》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说明宗庙在宗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宗法是宗族规约的统称,即宗族生活中宗法原则,它在发展变化中,往往依据宗族的规模和理念而有所不同清人程瑶田《通艺录·宗法小记·宗法述》:“宗法载《大传》及《丧服小记》,列其节目,明其指归。有大宗、小宗之名,有迁与不迁之别,又为之通宗道之穷,究立宗之始,此所谓宗法也。” 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以及宗族规约、习俗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宗谱或族谱。当同一源流的宗族、氏族、家族逐渐融合在一起,并拥有一定国制时,就出现了所谓的民族。除以上相关概念外,还有士族、世族、皇族等相近概念,不一一说明。

     在古代农业社会,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往往依据长幼、身份的不同而有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上的区别,为了把这种区别合法化,便形成了所谓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国家政体产生以后,人们把这种治理宗族的宗法制度扩充到国家的治理上,便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郁的宗法色彩,并且根深蒂固地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至今难以完全消除。

     由于任何大家族总有它的根系,也就是都有它的最早的祖先,而任何祖先又都是以姓氏为名号的,所以,宗族与姓氏其实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很多情况下,一个宗族的名号和区分标志,也与姓氏家族及其血缘系统有关。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国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研究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一切特殊含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