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俗民风与爱国主义
——中原民俗文化系列五
民俗文化是最古老但生命力也最强盛的文化。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民族精神往往是流淌在民风民俗中的内在力量。在自古至今的中原民俗民风当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爱国主义主题,通过对中原民俗与爱国主义的关联性的分析,既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原民俗民风的意义,也有助于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1.民俗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移动之书
中原民俗活动绚丽多姿,有不少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安宁,社会才会有序。从这一意义上讲,节日的这种风俗不仅仅强化了亲族关系,加强了亲族间的联系,也形成了一个民族集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种融合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的凝合力。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是由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孕育出来的。其他如针对开创民族统一、抗击异族侵略贞守爱国节操的历史人物和革命先烈而风行的清明节扫墓、陵前凭吊、生辰祭祀纪念的习俗和民族事象,都含有深刻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剔除其中旧时代带来的迷信色彩、封建意识,在今天仍不失为一种爱国主义自我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还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风气,强化爱国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民俗同化是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重要表现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一书描述了许多洛阳的风物故事,其中在赞美“中国土风”时,表达了淳朴文明的洛阳风情对来自异域民族的感染力:“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繁盛,人物殷阜。”这里通过风俗的同化作用来说明了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中自然葆有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其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处中原的汉民族与异族之间来往频繁,而且随着民族交往和民族战争的增加,许多胡人入住中原,他们一方面惊叹于中原地区的文明礼俗,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另一方面他们也带来了许多异族风俗,伴随着成片的异族定居点在中原出现,这些异族的民俗民风也在中原地区出现,并逐渐为中原汉人所接纳、认同,从而出现了胡汉民俗和平共处、相互吸纳、相互交融的局面。
3.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中原民俗文化和整个中原文化一样,具有典型的根文化和祖文化特征,许多民俗活动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如伏羲太昊和炎黄二帝有关,如河南周口淮阳太昊陵的庙会,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通过这些民俗活动,可以增强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夏挽群先生认为:“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在民间,深藏着博大雄沉的优秀文化因子,构成了绵延不断的历史信息链,无所不包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心理的密码,它们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为民族精神提供着无尽的营养、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启迪。其中,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属中华民俗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