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养个人修炼家庭熏染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
分类: 文化评说 |
关于“教养”的随感
——致友人书
朋友:
您好!
您我在微信里曾涉及到“教养”的问题,显然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微信,不是深谈这个问题的方式。我们是朋友,我用书信这种古老的方式说说我的感想。
教养是什么?
已经有人从多种角度说过,综合起来,我认为,教养,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的言行举止显示出来的道德修养状况,它是个人修炼、家庭熏染、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的结果。我不认可有人说的,在多种因素中,教养“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我认为主要还是个人的修炼,我把它排在首位。教养的提升,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修炼进程,既有外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也有主观努力的趋向。上述四个因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的力量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我想重点说说“教养”和“家教”的关系。
不少人把“教养”等同于“家教”,若说某人“教养不好”,既认为是指责了他的家长和他的原生家庭,他自己也把教养不够的问题归之于家庭。这是完全错误的,忽视了其他三个因素,尤其是自己主观努力的修炼。
诚然,家庭熏染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基础性因素,但这一力量只在童年时期起到重要作用,越年幼,家教成分越重。大约六、七岁以前,家庭教育的力量发挥着根本作用,父母与其他长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教养形成。创伤性的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形成不良影响,这已经被心理学所证实,也对一个人的教养起着重要作用,它甚至决定着人的一生。同时,另外三个因素也会在童年之后改变着人的气质、性格与命运,尤其是个人有无自觉意识的修炼,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力量。
一个人大约在六七岁以后,学校教育开始发生重要作用,社会环境影响介入,家庭的熏染也还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时,班上要开家长会,我被老师选为接待家长的一员,就是要迎候家长,并给家长们倒茶水。回家一说,我母亲很高兴,告诉我:“茶水不能倒满,只能倒大半杯。记住: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出门之后,我还默念这8个字,念去念来,出了巷口不久,却搞不清楚怎是欺人怎是敬人了,又回来趴在门边问母亲,她又说了一遍,这才记住了,记至如今。
在孩子进入十余岁那个“叛逆期”,家教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作为家长,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巨大难题,包括我自己的曾经,是一个束手无策的阶段。如今反思,有许多教训。而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在“教养”问题上,基本是无视的,考分决定一切。从入学开始,如何“收拾”学生,让他心生畏惧,规规矩矩完成规定任务,成为许多老师的基本方式。想一想,真是可怕!
人一进入十七八岁,晚一点,二十来岁,家庭教育已经完成任务,起不到多大作用了。孩子已经成人,家长的话有时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代沟”出现,家长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往往与他的理解全然不同。个人修炼占居主导地位,社会影响起着重要作用。这可以解释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从初中到大学红卫兵学生的教养问题。所谓“坏人变老”的极端说法,以及前些年广场舞严重扰民等问题,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但是,这一代人中又有那么多人有很好的教养,是社会的优秀人才,这只能从个人的修炼来解释。我在博客中曾经说到过“排毒”的问题,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篇博文了。
人进入三十岁,“而立”之年,再说教养问题,就不能再归为家庭与父母。家教,已经成为或显或隐的深层背景,个人的教养与父母及长辈有似断似续的关系。教养的有无、高低,应由自己完全负责,主要是自己修炼的结果。“而立”之后,教养已经从“受教”转为“施教”,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不能再把自己的教养归为原生家庭,还要对下一代的教养担负责任。这几十年间我见过许多家庭成长背景并不好的人,教养却不错。在中国现代杰出人物中,既有钱钟书、傅雷那样出生于书香世家,教养很好;也有很多出生于草根,教养也很好的人,如我们北师大的钟敬文先生,还有云南大学的老校长李广田。
哪些言行举止是有教养?哪些是没有教养?
网上有人列举了数十种有教养的“行为指南”,从如何进出电梯,到如何给别人递水果刀,其实远不止这些,它数不胜数,而要对它进行概括性的表述却很难。个人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会呈现出有无教养。而且,教养是潜移默化养成的,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呈现。在许多概括性表述中,我对作家梁晓声的表述非常赞同,他说,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傅雷先生悬梁自尽前,不仅在遗书上写清欠款如何归还,还在楼板上铺了一床被子,他担心蹬翻椅子的声音影响了楼下人家。这是教养的极至,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至高境界,无人能及!有的是“我死了哪管它洪水滔天”。
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皆有教养蕴含其中,我这里主要说说语言表达。
见过一些领导,在奉迎的掌声和献媚的目光中,以为自己也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干什么都一流,到哪都滔滔不绝。您应该还记得某一次作品研讨会,某位省文联的领导来讲话,两个多小时的会,70多人参加,有不少人作了发言准备,可是他一个人就讲了45分钟,全是空话、套话和废话。别人无法提醒他,他更无自觉,根本不会为别人着想。说到底,还是个教养问题。也见过一些领导,平常很平和谦逊,似乎彬彬有礼,礼贤下士,可是一旦犯了虎威,就露出了真面目,粗俗、专横、自傲、蛮不讲礼,对别人毫无敬意。网上不是流传一段视频吗?事后他可能也会感到“失礼”“失态”,其实他只有学来的礼节、礼仪,平日里保持着这外在的“礼貌”,而“礼貌”并非“教养”,教养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有教养的领导人,不怒自威,一个眼神,几句幽默,即可达到目的,如周恩来。你我做下级的时光远远多于做上级,假如山中无虎,猴子称王,撞大运做了“上级”,也在考验着我们的教养。教养,是一个变量,而非形成之后就不变的恒量。权力,可以败坏人的教养。一个人年轻奋斗时,体现出有教养,一拥有权力,教养也变坏了,这不是我们常见的吗?
即使做下级,同样也时时有教养问题存在。有的人对单位的某项安排有意见,有看法,却不敢去对领导提出,而对具体办事人员冷嘲热讽,或者不管具体办事人员困难,不以执行,或者拖延时间,完全不为具体办事人员着想,也不管在别人的眼中怎样看他。有教养的人力避给别人添麻烦,不会为难办事人员。有的人习惯揽功于己,诿过于人,别人不提醒,就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有的人不仅在日常交往中,甚至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也不避粗俗之语,“国骂”随口而出,下半身各部位也常在口边,完全不顾及有无异性,不顾及听者的感受。别人替他难为情,他却全不在意。有教养的人,骂人都不带脏字。
有的人不会注意听别人说话,随便打断别人的话,甚至不顾人家在说的话题,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说话常处于没有约束的自由状态。他轻松愉悦,别人晕头转向。还有,不分场合,高声大嗓,小客厅里说话也像在旷野之中,打个电话可以让无关的人感到声震耳膜,完全不管刺激了别人的听觉,让别人内心紧张。酒桌上更加放肆,不喊不叫似乎酒菜就没有味道了。有教养的人说话温文尔雅,富有魅力。
近年来网络上恶语相向已成常态,不中伤对方,就不能吸引眼球,语不骂人死不休。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更让他们无所顾忌,毫无约束。双方骂个狗血淋头,似乎也无所谓。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却在败坏人的教养,把它带到现实生活里来,就难以与人正常交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现实生活中,恶语伤人后,那怕你已经知错认错,也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很难完全无视。从此不再往来,惹不起,躲得起,是正常的心理。
有的人开玩笑不讲分寸,让被他开玩笑的人难堪、愤怒,而他却哈哈大笑,自以为得意。这类“玩笑”,偶尔为之,可能无伤大雅,别人也不放在心上,忍了即可。次数一多,就是教养问题了。玩笑,只有当事人也感到好笑,才是善意的玩笑,当事人感到难堪、愤怒,就是伤害了。至于以玩笑的面目中伤别人,那是另一种性质,不在此列。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会开过火的玩笑。
有文章说到,苏步青先生当校长时,要去听某位教师的课,他一定要事前向这位教师打了招呼才去,坐在最后,完了还要与这位教师交谈一下。现在,在摄像头已经入侵教室的大学,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尊严,去听课的人也没了恭敬之心。有一次我在云大给研究生上课,进来三位督导,领头的冲我点一下头,坐下来。20来分钟后,领头的手一挥,三人站起来,走了。都是认识的,事后相见,也没个说法。三位可都是教授。教养,与学识也可以无关的。我做了几年教学督导,从不敢如此,都是尽可能提前过去,守在门前,与被听课的老师打个招呼。两节连上的课,中间要走,也事先问清、说明,总是坐在最后一排,静悄悄地溜走。听说现在有的辅导员去查课,推门而入,不管人家是否在上课,查完转身离去,真让人目瞪口呆。
还有很多,难以尽述,想来您比我知道得更多。教养,很少与原则、立场、家国、宏图大业等大问题相关,都在似乎无关紧要处呈现,却与人与人之间的环境、关系密切相关,谁愿意与教养很差的人深交呢?
说出这些感想,以为共勉。
顺致
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