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对话——“云大评刊”论坛云南文学专题》后记
(2020-09-06 09:28:03)
标签:
云大评刊云南文学审美与对话 |
分类: 文学评论 |
博主按:这里发表的是《审美与对话——“云大评刊”论坛云南文学专题》一书的“后记”。
后
“
云大评刊”论坛已经开办13年。在首期论坛上,开篇即说:“我们希望年轻一代更多地参与到云南文学以至中国当代文学的进程中来,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的研究生,不应该只读过去的作品,研究过去的现象,而要关注当下。‘云大评刊’,就是让大家评点云南以至全国文学报刊,包括作家作品,办刊理念、文学现象等。”可以说,这就是我们最初的理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让年轻一代更快地进入当代文学领域的平台。
云南文学至今仍然缺少在全国产生影响的文学评论刊物,把一本文学评论刊物办得有全国影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理想有能力的编辑、刊号、经费、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得到解决。如何让云南文学评论的声音传达出去?这是我们开办“云大评刊”论坛时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运用新媒体的力量,以最小的成本,产生最有效的收获。因此,13年来,我们历经艰辛,坚持办好“云大评刊”论坛。
“云大评刊”虽然是一个以云大研究生为主体的论坛,却也经常邀请校内外的作家、编辑参与;“云大评刊”虽然地处云南,更多地关注云南文学的现在进行时,却也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全国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云大评刊”虽然以文学评论为主,却也关注其他门类艺术现象,网络的“穿越小说”,电影《芳华》的讨论,都曾在省内外产生了影响。
毕竟,这是在云南的一个文学评论平台,与云南文学密切相关,在40余期的讨论中,专门讨论云南文学,或者与云南文学相关的竟达21期。一些作家的新作得到及时的讨论,如胡性能、包倬、陈鹏、和晓梅、爱松,有专题讨论,并有附稿,很难想象在纸媒上以专题性的讨论,并以这样的篇幅来完成对他们新作的评论。对云南文学中的一些新现象,“云大评刊”也及时地给予评论,如云南的“藏地作家群”,这是一个初具规模正走向成熟的作家群,“云大评刊”给予了专题讨论,力图推动这个作家群的发展。对云南在昆明的三家文学期刊,“云大评刊”多次讨论,对云南报纸的副刊也有过专题讨论,文学云南的许多作家作品都曾出现在“云大评刊”的论坛中,如范稳、于坚、海男、张庆国、夏天敏、黄玲、半夏、雷杰龙、叶浅韵、胡正刚、李朝德、李达伟、朱镛、左中美……。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云大评刊”组织了一个大型活动,邀请15位专家推荐,“云大评刊”评选,从专家推荐的226部小说作品中评选出了“云南文学四十年四十部”小说排行榜。在评选过程中,有专家推荐,有座谈讨论,并且撰写了作品短评,之后,在“云大评刊”论坛的公众号发表。
13年来,“云大评刊”组织的40余期讨论,从讨论稿就可看出,尽管学生如流水,“云大评刊”却坚如磐石,始终如一。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这里出发,走进了当代文学评论领域。朱彩梅、谢轶群、郭鹏群、孔莲莲、杨荣昌、李直飞、陈林、赵靖宏、韩艳娇、徐霞等,都曾从这里起步,他们有的从“云大评刊”开办时就一直与其同行,走到现在,有的已经在今天的云南文学评论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的开始崭露头脚。“云大评刊”虽不能贪天之功化为己有,却能说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尽了一分力。曾经活跃在“云大评刊”的许多成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文学评论,离开了文学,但是我相信,在他们的青春记忆里,有一份“云大评刊”的情感记忆,在他们思想的行囊里,有一份当代文学的珍藏。省外一些高校的教师对“云大评刊”的方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培养学生文学评论能力的最好方式。收入这个集子的讨论稿与附稿,是“云大评刊”论坛讨论的与云南文学相关的部分篇目,由于篇幅浩繁,不能全收,这是个遗憾,一些曾经参与的成员不能从这本书中找回他们的青春记忆。从中也可看到“云大评刊”的成长轨迹,从最初的简略、粗放,到后来的较为深入、细致、宽广。
云南大学的段炳昌教授担任人文学院院长期间,曾对“云大评刊”给予高度评价,李森教授担任文学院院长后,对“云大评刊”多有关心,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切实的支持,并希望“云大评刊”办出更大的影响来。云南省文联、省作家协会一直与“云大评刊”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对“云大评刊”论坛及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云南的作家们对“云大评刊”13年来的努力始终关注,并尽力给予支持。省内外的一些评论报刊、网站,如《红岩 重庆评论》、《春城晚报》、《昆明文艺》、左岸文化网、云南网等,都曾转载过“云大评刊”的稿件,报导过“云大评刊”的活动,特别是《边疆文学 文艺评论》,在该刊的“新锐批评”栏目,多次刊发“云大评刊”的讨论稿及短评文章。
在此,我们对给予“云大评刊”论坛热情支持的各位同仁深表谢意!
请关注“云大评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