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家宏
宋家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163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四) 批评与创作

(2017-12-13 21:35:55)
标签:

文学批评

创作

独立性

分类: 文学评论
博主按:本文是参加重庆“全国批评家笔会”提交的论文,已经发表于《红岩·重庆评论》今年一期,这里分四个部分发出。谢谢重庆的朋友们。

追寻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四)

 

批评与创作

追寻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wbr>(四) <wbr>批评与创作

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定位不准,处理不好,也是导致文学批评丧失独立性的重要原因。文学批评在文学的生态链中还起着“创作——批评
­­——读者”的桥梁的作用。读者通过专业的批评,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欣赏作品的审美价值,否定和淘汰不好的作品,从而推动更有效的阅读。作家通过文学批评对自己的创作有所启示,写出更好的作品。因此,文学批评的文章主要面对的对象就是作家和读者,面对研究者是其次的。

有一种或隐或显的现象,当阅读文学批评的作家或者普通读者,对批评文章不服气的时候,他们会对批评家说:你来写吧!这当然是对批评家的误解。批评家就是美食家,他不是厨师,也不是普通的食客。普通人可能是食客,是吃货,但他说不出美食之美。厨师精通他的那个菜系,但是别的菜系他就做不好,也不一定能欣赏。可是批评家是一个美食家,比普通食客和厨师都能品鉴美食,说出美食之美,但不一定会做,美食家却是各菜系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个问题鲁迅当年就回答过了,他用的就是这个比喻。让批评家也来创作而且要超过作家,是一种比较幼稚的看法。

把文学批评看作是文学创作的附庸,是依附于创作而存在的,是更为常见的现象。一些评论家也满足于这样的定位,他们的文学批评文章以解释作家作品的主观创作意图为己任,并让作家感到高兴而得意,让自己的评论文章成为宣传作家作品的工具,批评家变成了“宣传员”。与此相反,则是把文学批评家看作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教师爷”,认为批评就是要为创作指点迷津,似乎批评家是作家的引路人。在一些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出对一个地区一个作家开出的种种“药方”, 摆出一副唯我最懂得文学创作法宝的面目,时时刻刻忘不了要操纵文学创作,“引导”文学创作。对作家来说,最讨厌的莫过于喋喋不休地教他们怎样写作了。这两种相反的文学批评文章,前者常见于面对名家名作的评论,后者则常见于面对非名家,初出茅庐者。

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在面对文学创作时,首先体现的是批评是批评家在文学作品中自己主体的精神漫游,是批评家面对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的创造活动。批评家是借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来说自己的话,表现的是批评家自己,如法朗士所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讲的就是我自己!”评论是评论家的创造,是评论家面对作家作品的再创造,它要渗透评论家自己的主体意识。作家创作借助想象面对生活,评论家创作借助思想面对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

文学批评还是批评家对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具有特殊视角的识别。一是识别到与作家同一的精神内涵,二是识别到作家没有意识到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有个性的批评更重视后者。因为后一种识别是创造,是实现批评家精神价值的方式。批评家只告诉读者:我识别到了什么,而不要求读者都认同你的识别。因此他并不把自己的文章看得多么崇高,摆出一副对读者指点迷津的架势。如果他在文章中表明的看法是别人朦朦胧胧感觉到而没有说出来、说不出来的话,或是别人原来没想到,一经他说出来就恍然有悟,就达到他识别而后写文章的目的了。至于批评家引导社会阅读的责任,只能在批评的过程中潜在地存在,是第二位的。这就是批评家与读者的关系。

最后,文学批评是对话,是与读者的对话,也是与作家的对话。对话双方在精神品格上是平等的,无论是面对拥有煌煌巨著的大作家,还是面对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批评家都应该保持平等对话的精神状态,真实地说出你精神漫游的历程和感受。如果你无法保持平等的精神状态,就不要去写文章不要去与他“对话”。

那种把文学批评也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说法,在我看来也是不恰当的。从质的规定性上说,文学批评仍然属逻辑思维的领域,只不过它离创作更近,需要保持更丰富的感性特征。从创作——批评——研究的过程来看,是一个感性逐渐递减,理性逐渐上升的过程。文学批评处于两者之间,它需要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体。有的把文学批评也当作创作来写的文章,文字很感性很灵动,却缺乏必要的归纳与判断,停留于对作品的描述之中,或者自己的感受之中。这样的文章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作家会说,你还没有我写得鲜明生动,何必写呢?读者直接去读作品好了。

无论是“对话”还是“识别”过程,文学批评家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前提,这是批评家与普通读者的根本区别,也就是“美食家”与“吃货”的区别。二十世纪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批评理论,批评家只有选取与自己艺术气质相通的批评理论模式,面对自己有艺术感受的作家作品,去做精神的漫游,才能产生有效的对话和特殊的识别,形成独立的文学批评品格。

作为追求文学批评独立价值的批评家,写批评文章时,他始终把普通读者与作家作为自己文章的潜在阅读者,而且是唯一的阅读者,他可以不考虑文学研究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文章,更不考虑学术评价机制是否认可自己的文章。这样,他就必须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不能搞艰深晦涩,云山雾罩,故作高深。文学批评的读者是普泛的,这与文学研究文章的读者是专业的小圈子大不相同。当前的一些批评文章由于作者的读者指向模糊,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写给谁看的,是普通读者和作家还是专业研究者?甚至两不搭界,从而丧失了文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批评的独立性牵涉许多问题,理想的文学批评仍然在我们的探寻之中。怎样才能使批评的独立性得以实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是个人有无追求的问题,也需要社会的环境的变化,但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只是保持个人价值追求的努力与坚守。

追寻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wbr>(四) <wbr>批评与创作

追寻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wbr>(四) <wbr>批评与创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