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电影艺术的核心是“微”

(2015-01-26 21:42:58)
标签:

微电影

生活横断面

三一律

纪实与虚构

分类: 文学评论

            博主按云南省委宣传部特别重视微电影,云南这几年微电影也异常热闹,两家地方大学还申办了微电影的专业,省委宣传部组织了百部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我受邀参加研讨会,这是为会议写的文章。

 

微电影艺术的核心是“微”

——兼谈“中国梦·云南美百部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作品

宋家宏

 

一、作为新兴艺术的微电影

微电影是一门新兴艺术,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一个全国性的微电影活动,会收到数以百部的作品,这是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难以想象的盛况。

这是科技的进步推动艺术发展的一个典型事例,微电影艺术正是由于摄像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终端的智能化而出现的。人人手上都有一台简单的“摄像机”了,好一点的摄像机就可以满足微电影的技术要求,制作成本也不算太高。当然,要获得更好的技术品质,还是要有更好的设备。表面看,一个简单的构思就可以完成一部15分钟左右的微电影内容,似乎也不是太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微型小说还容易,微型小说要有足够的文字能力才能写,但是,微电影用的是画面,画面,似乎谁都可以拍。但是,在艺术的领域里,从来没有“容易”和“简单”这一说,越是容易入门的,越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力才能创作出名篇佳作。借用散文理论中的一句话,微电影也是“易写难工”。就像散文这种文体,似乎人人都可以写,诗和小说却并不如此,只有散文,似乎人人都可以写。但是,好的散文在文学领域里并不多。文艺评论似乎也是人人都可以写,但好的评论文章并不多。现在网络上微电影可以用“海量”来称,但能留下深刻映像的作品也不多。在网络上有一个非常残酷的衡量标准,就是点击率,好作品的点击率可以是天文数字,不好的作品就没有多少点击率。

微电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对这门艺术需要更多一些的研究,从成功的微电影中去总结它的艺术特征。微电影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经典品质的作品,国内外都有。国外的微电影已经形成的类型更为宽广,惊悚、恐怖、悬疑、爱情、奇幻、幽默都有,与网络文学的类型有密切关系,也有一些励志、写实性的作品。国内的微电影,爱情、励志、幽默的多,与国外微电影相比,中国微电影更为生活化,写实性更强。国内专门的微电影工作室有的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如“筷子兄弟”。

云南的“中国梦·云南美百部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显示出了云南的特色,创作题材很丰富,也显示了微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在云南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创作实力。我想结合我对微电影的理解,说说我对看过的这次展播的部分微电影作品的看法。

 

 

二、微电影是拍给没有耐心的网民看的

微电影的传播渠道是网络,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观看,人们是在等车、坐车,开会、上班的间隙等空闲时间来看微电影。这一传播方式和观影心理决定了微电影拍摄的一系列构成要素,它的核心是“微”,就是短小,相对于电影来说就是微,它有时长的限制,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由此带来了构思、线索、人物等等方面的特征。

这次“百部优秀作品展播”中有的作品从立意、摄影,演员的表演都很好,如《致父亲》,确实是一部拍得很好的电影,但是,是不是“微电影”呢?在我看来却是值得怀疑的。它的时长达26分钟,实在太长了!在空闲的时间里,在移动设备上看微电影的观众,常常是没有耐心来看这么长的故事的,甚至也没有这么长的空闲时间。好在这个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处理得很自然,很流畅,故事的结局很温馨,它所涉及的是家庭里两代人的冲突与和谐问题,启示年轻人要理解老一代。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容易击中社会人心,因此这部作品有动人的力量。但编导在构思上没有按微电影的要求来处理作品,容纳进了过于丰富的内容,在一部微电影里展开两家人的故事,使得微电影这种艺术无法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它。如果集中只写一家人的故事呢?可能就会更好,更符合微电影的艺术要求。这部作品再作展开,其实已经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了。这批作品中只有《遇见天使的城》时长最短,只有5分多钟,超过20分钟的却有6部。

网络上的一些点击率很高的作品,特别是一些国外的作品,常常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三五分钟就完成了一部作品。人们在坐地铁的时间里可能可以看好几部作品,不断出现新的兴趣点,看得兴趣昂然,不知不觉就把枯燥的时间打发走了,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的观念。专门的微电影网站就是根据这样的观影心理建立起来的,把短小的微电影集中起来,看过一部又点击开一部,网站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也推动了微电影这种艺术的发展。

 

三、截取生活的横断面

微电影在对生活素材进行剪裁取舍的时候,也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就是它不善于对生活作纵向的阐述,而只截取一个片断。如果说短篇小说截取的是生活的横截面,那么微电影截取的甚至只是生活横截面中的某一个点。要在围绕这个点展开的相对狭窄的范围里浓缩生活内容,提炼出精彩的故事。我以为微电影编导的艺术功力就表现在这里,微电影的难度也正在于此。拍好微电影,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构思,按微电影的艺术特征来精心构思作品。

这批作品中,更多的是在展开生活事件的纵向发展过程,《孔雀》要展示的是创办一个舞蹈学校的事,这样的题材不是微电影的体裁容纳得了的。《现代愚公》表现在深山里修路的事件,历经艰难,也不是一部微电影可以表现的。《双语法官》表现一个在民族地区的基层法官,由于不会当地民族语言,无法开展工作,两年内学会了当地语言,成为老百姓欢迎的法官的故事。电影的编导下了很大的功夫,几个冲突的片断都拍得很好,很生动,演员也是专业水平,这部片子能给观从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同样的,这不是一部微电影可以容纳的内容。这批作品中,《美人瓶》就内容来说是可以拍成一部很好的微电影的,制作者也下了许多功夫,仅服装和道具就可看出其成本不低。建水陶瓷在拍卖交易中,四次砸瓶,以护品牌,不让有一点瑕疵的瓷瓶流入世间。想来这是以过去流传在建水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但是在拍摄中没有处理好详略的关系,几乎平均使用了力量,仍然让人感到遗憾。如果较为详细而深入地写一次,其他三次极简略地写,把时长压下来,可能会更好一些。

由这批微电影的选材,我想到的是,在云南,在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影视艺术表现的生动素材,影视工作者深入下去,可以拍出许多生动感人的影视作品的单本剧、上下集。可惜这样的事现在少有人去做了,微电影这个体裁兴起之后,由于它的入门门槛不高,激发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创作的热情,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些感人的事迹,动人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对影视工作者如何去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是很有启示意义吗?

 

四、结构上更为重视戏剧的“三一律”

由于时间长度的严格限制,在拍摄空间上也就有了相应的要求,以及故事情节和人物上都有了作为微电影的要求。这个要求我想借用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来说明,它正好吻合“三一律”的要求,即时间、场景、人物的高度统一。

时间方面不仅演播时间有时长的要求,情节时间也要求高度统一,故事不能让其发生在很长的时间段里,要把故事集中到一个比较统一的时间里来发生;与此相关的是,故事发生的场景不能变化太多,让故事发生在一两个高度统一的场景中来,这不仅是一个节省制作成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浓缩故事情节的要求,场景发生多了,故事情节就很难集中起来,好的微电影往往是单一的故事情节,单线索的发展;人物也必须高度统一,一两个、顶多三五个人物,还必须只突出一两个人物。

我看过的微电影,人物最少的就是一个人,如国外的《一生》,人物在镜子面前,镜子内人物的逐渐苍老,构成了这个人物的一生,通过化装、光影与服饰的处理,使这个作品很有内涵。国内有一部微电影名为《落地》,只有一个半人,其中的半个只见到他的双腿,一个场景,三分半钟的时间,却很耐回味。当然,这都是在“三一律”方面走得比较极端的微电影,并不是所有的微电影都必须这样来处理。但是,制作微电影的编导心里有没有“三一律”的概念,会影响到他所拍的作品效果。

这批微电影中,就人物来看,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比较集中的,往往也只有一两个人物,三五个人物,但是在场景方面就缺乏自觉的约束。《小确幸》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在叙事上却显得比较生硬,前面太慢、太长,让人猜想,编导是不是想展示云南的风光?场景变化太多,最后才出现了看点。让一个人拿着照片去找一个自己的熟人,在现代资讯社会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如果编导考虑到了场景的高度集中,可能就会让故事更为合理、更为紧凑,时长也就压缩下来了,更符合微电影的特质。

 

五、微电影的纪实与虚构

这一批微电影作品大部分是根据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纪实性很明显,在拍摄中有的作品甚至直接用了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作为演员。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制作成本,一些作品确实带来了一种清新之气,给人一种朴素的真实感,这也是一种艺术的魅力。以朴素的原生态的方式呈现于微电影之中,具有艺术的魅力,这是有难度的。《黄衣爱》比较典型,作品解读了阿佤人的一种民俗:二次婚礼。拍摄得很原生态,让人耳目一新。

艺术又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和虚构就难以产生艺术的魅力。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场景与人物限制,对编导的艺术想象与虚构能力其实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做纪实性的展示,是很难拍出好的微电影的。《母亲》这个作品是根据昆明的真人真事拍摄的,应该说,剧本写得已经很简洁了,23年的历史,只选了几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看过作品是会被这一人物感动的。它的内容装不进一部微电影中去,所以时长达20分钟。如果把故事作更有想象力的虚构,浓缩得更精彩些,23年只有一两句话的交待,是不是会更好呢?《乡音》写一个城市艺术学院学生到山区支教的事,长达27分钟,却没有多少故事,看完你会感到,叙述得太平淡了。深入一些看,是想象与虚构不足的问题。

云南的影视作品有风光风情的传统,云南也是一个拍摄美丽的风光风情片的圣地,怎样使这一传统在微电影中呈现出来,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这次展演的作品有一些在这方面作探索,如《跳菜》,民俗与风情表现得很好,演员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舞艺精湛,真实生动,使这部作品可以成为南涧很好的一部宣传片。云南的一些民俗、风情是可以通过微电影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如上文已经提到的《黄衣爱》,在这方面如果对微电影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加上适度的想象与虚构,完成故事情节,相信会拍出一些很好的作品。

风光风景是否符合微电影拍摄?我想这是一个问题。微电影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往往是在手机一类屏幕不大的终端设备上观看。为了适应这一传播特征,好的微电影,大量采用的是近景、特写镜头,中景都很少用,远景镜头就更难见到,中远景的光影艺术效果很难在小屏幕上呈现出来。这给风光风景片的拍摄带来了根本性的制约,我以为微电影是不适合于展示风光风景作品的。

 

微电影可以说方兴未艾,在中国它首先是从群众中来的,基层组织与群众对它有浓厚的兴趣,组织展播的方式会大大推动这一艺术的发展。但它又确实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艺术经验还需要更多的积累,对它的艺术本质特征还需要更有深度的理解,理论的总结也才起步,不同的理解,多种角度的进入,有利于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宋家宏,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