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新释》的写作及影响
(2012-01-07 13:20:06)
标签:
《城南旧事》林海音评论通信文化 |
分类: 生存与行走 |
一个“孩子”长大了
——《〈城南旧事〉新释》写作之后
宋家宏
岁末的一天,北京的一个来电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一位先生询问我现在的详细地址,说有五百元稿费要寄来。原来,我的一篇评论《〈城南旧事〉新释》被收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配套教参《影视名作欣赏·教师教学用书》,已经好几年了,这次寄的是2009年的稿费。
李乔先生曾把他失而复得的一部作品称为“丢失的孩子找回来了。”一篇文章有它的生命力,也有它的宿命。有的写了不能发表,胎死腹中;有的发了没几个人看就烟消云散了,算是夭折;有的生命力强大,顽强不屈地成长壮大。
回想《〈城南旧事〉新释》的“成长”过程,感慨良多。一晃,快20年了,令人心惊!
那时,我还在昭通师专。凭窗远眺,昭通坝子被重重乌蒙大山围住,来自钻家丫口的北风呜呜地吹,窗外杨树上的枯叶在寒风中飘落、抖动。屋里迷漫着浓重的煤烟味,捧一本书向火而坐。红红的火边放着烧洋芋,那香味渗入灵魂,成为永恒的记忆。那时我有早起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翻开当年的读书笔记,1992年6月7日到9日,我一连三天早上都在写关于《城南旧事》的笔记,是一些片断,也有可以扩展的提纲。之后又花了很长时间去查阅关于这篇小说的评论,那时没有网络,是到学校图书馆查《人大复印资料》,一本一本地翻,不仅翻文章,还要看后面所收的目录。查到相关的目录,记在专题卡片上,再去找学校有无这本刊物,没有的,只好请老同学、朋友从外面复印寄来,或者写信到文章所发刊物去请他们帮忙邮寄,——往往是石沉大海,我所在的地理位置太偏远了,没几个人把你的来信当回事。到我敢把自己的文章命名为“新释”的时候,已是年底,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寻找、查阅资料,文章修改完成不到五千字。
我把文章给了所在学校的《学报》。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回应。这时我已经快要调离昭通到玉溪去了,请人去问这篇文章的下落。终于,N姓编辑拿着文章找到我,说:“W老师我们商量了,这篇文章就不用了。”他说的W老师是编辑部的一个头儿。没说任何理由,但目光里那得意的一瞬已经告诉了我一切。在这里的时间长了,嗑嗑碰碰的事情多了去了,这实在不算什么。同一篇文章,同一本刊物,看文章落在谁的手上,这是文章出生的宿命。
我把文章带到了玉溪。1995年恰逢在玉溪召开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会上巧逢洛夫先生,并与他同住一屋。夜晚长谈,海阔天空。不知怎么就说到了林海音,说到了《城南旧事》。我想起了所写的文章,把自己的感受给洛夫先生一说,他很感兴趣。说,你这是用古典悲剧理论来理解这部作品呵,应该让林海音知道大陆还有人这样来解读她的作品。我请洛夫先生帮我联系在台湾的林海音,他爽快地答应了。会后,我把文章寄给了洛夫先生,他转给了林海音。不久,林海音女士来信了,说:“非常钦佩你对拙作的意见”,并要将这篇文章作为附录收入将要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静静地听》之中,问我是否同意。之后,林先生又来信,亲自题赠、打包寄来了她的部分作品集,并委托她在北京的亲戚转来了稿费。林先生信中的亲切感及她做事的认真细致,让我深为感动。
林海音先生的肯定使我对自己这篇文章的自信更为增强,文章在台湾发表后我又把它寄给了大陆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于是《〈城南旧事〉新释》在1998年该刊的第四期发表了。逐渐地网络上转载这篇文章的越来越多,随着《城南旧事》进入高中语文教材,我这篇文章也越来越多地被中学语文教师们引用。在台湾似乎也有点影响,台湾的一篇学位论文写的是“林海音论”,述评中说到这篇文章:“既是对大陆评论的承续,又是对大陆评论的解构”。
我写作不够勤奋,投稿也不大积极,还不太在意文章发在什么刊物上。就像一个孩子,出生在什么家庭与他的生命力是否强盛并没有多大关系,草民之家也有强壮的孩子,豪门巨富也会生养出羸弱之子。看看今天的所谓“核心期刊”上,那些花钱买版面而发的文章,有多少一出生面世就夭折了!
《〈城南旧事〉新释》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配套教参,成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书,它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时间是作品最严酷的法官,近20年的时间考验,这“孩子”长大成人了!
附记:
编辑《审美与重构》这本论文集时,我把《〈城南旧事〉新释》一文收入其中,惜林海音先生已于2001年12月驾鹤西去,编辑旧文,睹物思人,感慨良多。林先生给我的两封信,只有其一尚存,另一信遍寻不见,想来是在多次搬家的过程中遗失了,甚为遗憾。且将林先生给我的一信附于此,聊以纪念。
家宏先生:
一个月以前,收到由诗人洛夫先生转来您的大作《〈城南旧事〉新释》,拜读之后非常钦佩您的对拙作的意见,当时正在重感冒卧病,没得给您回信,等病好,跟着就云南大地震,可也真把我们嚇坏了,也不知贵地离震地多远?一时没能复信,拖延自今。您那里如何,大概顺利无问题吧?但愿平安顺利为祝。
现在您学校都放假了吧?
我近来在台湾要有出版社为我出一本散文,我想把您的大作做为“附录”收进我的书里,不知您可同意?如有意见请速来信。
又请您再示之一二,即您是玉溪师专中文系的教授之职吗?示知以便我写介绍时标明。
又我其他的著作不知您有读到否?示知后我可寄上数本。一切就等您回音了。
祝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