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家养生知识——子午流注

(2009-02-23 15:12:44)
标签:

杂谈

    上周五瑜伽俱乐部邀请大道论坛梦蝶老师给我们做了道家养生知识讲座,从人类最原始的呼吸开始讲起,教我们如何正确的呼吸;互动过程轻松自然,跟随老师的引领放松身心,几个简单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放松后的舒适,肩颈部得到了放松,脊柱得到有效的放松。老师同时告诉我们养生的秘决,子午流注养生法。以下是老师整理的笔记,供大家参考。另附道德经与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有时间多读读这两份经对个人能量的提升很有好处。

一、什么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二、为什么叫子午流注:
    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纪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天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的体现。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三、了解子午流注的意义: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应该作为养生知识了解,但不能机械死用。因为,任何知识用死了就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摸索适合自己身体的保健方法。

运用子午流注,要注意时差。例如:中国统一用北京时间,太阳在北京正上方是北京时间11:00-13:00,为午时。其中,11:00为午初,12:00为午正,13:00为午尾。在北京以外的中国地区,使用北京时间是计算时差。如果在外国,以按当地时间为准,距首都有经度差的地区也需要计算出时差。人体经脉的兴衰与太阳和地球位置的变化有关,太阳在人居住地的天空正上方时,人的心经最旺。这个时辰是午时,而这个时辰胆经处于衰弱的状态。

     通过介绍五脏六腑和十二条经脉,可以看出养生理论和西医对脏腑着眼的不同。西医讲的内脏是狭义的器官,比如:心脏就是心脏,肝脏就是肝脏。养生讲的是脏器的大系统,比如:心的概念是以心脏为中心的循环网络,上至头皮,下至脚掌,无处不有。其他脏腑也是如此。所以调养身体,注重整体平衡,以偏盖全。因此,有志气的养生的人,必须树立整体观,掌握唯物辨证法,才能真正学会

据中医理论,「经」贯上下,「络」交错于各经间。人有12经脉,分为阴阳及手足,2类各有3组,各组各连到1个脏腑,经脉循环的顺序(如下图所示)为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至肺经,下页根据经脉走向顺序做介绍。
 
若能按照经络运行顺序调养,可常保健康,但现代人生活繁忙,有时得熬夜工作,如果已有明显肝胆不畅症状,但又不得不熬夜工作;可在晚上11点前先小睡一番,待气血运行过肝经后再工作,必定精神百倍。
12经络健康养生秘笈
清晨3:00~5:00【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
《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早上5:00~7:00【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
《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早上7:00~9:00【胃经,一定要吃早餐】
《辰时》血气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早上9:00~11:00【脾经,禁食辛辣刺激】
《巳时》血气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都要很小心。
 
中午11:00~下午1:00【心经,适度午睡佳】
《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下午1:00~3:00【小肠经,肠胃要休息】
《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
 
下午3:00~5:00【膀胱经,多喝水利排泄】
《申时》血气流注于膀胱,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下午5:00~7:00【肾经,工作完毕多休息】
《酉时》血气流注于肾经,称为「足少阴肾经」,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此时是工作完毕需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
 
晚上7:00~9:00【心包经,晚餐别太丰盛】
《戌时》血气流至心包经,称为「手厥阴心包经」,在中医来说,心包经主泻、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丰盛,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因此建议晚餐不宜过腻,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晚上9:00~11:00【三焦经,少喝水】
《亥时》气血流至三焦经,称为「手少阳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通往各脏腑,是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特别是人体上肢,以及排水的肾脏均属三焦经掌管范畴;此时阴盛,要安五脏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时不要特别压迫到某侧的手部,容易水肿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深夜11:00~1:00【胆经,勿熬夜】
《子时》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熬夜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凌晨1:00~3:00【肝经,愉快入眠佳】
《丑时》血气流注于肝,称为「足厥阴肝经」,本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养肝,否则就不利肝脏排毒功能。肝经具有调节全身的血液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致气血不畅。

 

 

附:

道 德 经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文章提供:大道养生论坛:http://www.dadao999.com/bbs/index.as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