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丝论——墨子对人性的揭示

标签:
中山《墨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之杂谈 |
分类: “百家”文章精粹 |
有人把诸子百家对人性的揭示选了三个代表,一是“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二是“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三是“非善非恶论”,以告子为代表。
“染丝论”是墨子提出的,其实把“非善非恶论”称作“染丝论”更贴切。墨子用通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墨子用丝比作人性,天生是白色的,经过不同染料的浸染,被染成了不同的颜色,这种后天的浸染,就形成了不同的善性与恶性。
所以墨子说:“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不仅国君会因浸染变色,基层的公务员也会受到不同的浸染。
墨子举例说,明君贤士、仁义显人是染成的:“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墨子又举例说:贪暴恶君也是染成的:“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并说:“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孟子》、《荀子》、《墨子》都揭示了人性的本质,贤人显士也有很多争论的话题,那么究竟谁说得对呢?《三字经》的前面十二个字说得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习性是后天生活环境浸染的,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被《墨子》染过,所以沾染了一点儿黑,人性论这个话题太大,没有足够的墨色是不敢乱涂的。这点儿黑色先涂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