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胜老师口述,蜀山秋代笔
上海在获得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后,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制约上海金融业发展的瓶颈和软肋。
3月9日,伦敦金融城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位次名列第31位,虽然领先于中国内地其它城市,但仍然继续大幅落后于中国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影响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中,除了法律体制尚不健全、人民币仍不可自由兑换等原因之外,欠缺“具备优秀人才以及灵活的人才市场”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诚然,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软硬建设当中,软件设施为先,其建设尤为重要。上海的金融人才建设的缺口有多大呢?据不完全统计,从总规模而言,世界上众多金融中心,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均为10%以上,伦敦和纽约所占的比例为11.5%,中国香港为14%,而上海金融业人员约20万(包括劳务派遣工),仅仅占全市就业人口的1%。
可见,培养金融人才,努力打造和完善金融行业软件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然而对于如何弥补金融人才缺口却存在较大争议,从国外引进人才还是培养本地人才成了众多人士争论的焦点。
上海斥资3亿元建立金融学院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中国急需要建立一个金融业的“黄埔”,但是没有核心主导的思想模式是不行的。长期以来受到来自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首先要努力打破这种思维对于我们的惯性束缚。要深刻学习中国传统的太极思维模式的应用精髓,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以具备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专家和学者为主导,联合全国各大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来共同建立高校金融人才储备培养联盟,充分发挥全国高校的人才聚集效应才是最为关键的。西方的逻辑线性思维已经在这场经济危机的表现中显得过于差强人意了,充分暴露了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一直以来被西方人士诟病的我国的金融体制却在这次金融海啸中所受到的冲击有限。当然一种有益的思维的实现,还需要硬件工具的良好表现和支持,这时我们就可以适当引进西方的金融工具和人才,学习他们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操作流程规范和制度。而不仅仅是做一些表面文章,简单的引进国外的高素质人才就可以了,但是其灵魂的制度原则不学,就如同画饼充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一味向西方国家照搬照抄,生搬硬套也是不可取的。还是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擅于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再挖掘和再创新,努力建立以我们为主导的,适合国家现实发展的金融新秩序,新规则,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金融主场。
综上所述,建立金融学院我们要做好两个准备,其一是以正确的思维体系为指导和健全的人才制度建设,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软件环节的构造;其次就是优质的金融硬件环境倾力辅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软件建设更是刻不容缓,且尤为重要。
过去我们经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套用这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一种好的思维却不常有。”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跨越式发展以及整体运作水平的迅速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