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吉利GE,迈向高端的一次品牌试水?
(2009-05-07 15:14:48)
标签:
李书福吉利ge汽车王传福比亚迪杂谈 |
分类: 三人一席谈精粹 |
本文观点来自张正、许文胜及孙虹钢
张 正:李书福GE这个高档车,首先标志了他的转型,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这个车号称要卖100万,对于吉利来说,它是一个标志性的价值,像标签一样。至于这个车能不能卖掉,将来是不是量产,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且我个人主张李书福的吉利要走向高端,要实现这个转型,可能现实的策略是把这个产品作为吆喝的产品,像广告词一样,“我有,我能”。
它没有品牌历史,只能靠高的性价比来吸引客户,从高端来说,高端人群更讲究品牌,从外形上来说,你就模仿,显然不能被这些目标客户接受。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尤其是在外形上,李书福的机器都是自主创新,好几款发动机、变速器都是自主创新,那外观一定要下功夫。
许文胜:我可能跟张老师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吉利很有意思,当时吉利最早做的那个品牌那个LOGO远看就像丰田,那个时候丰田还跟它打过官司。它现在叫GE也是取一个巧,取美国的通用电器的概念来做这个,但是我觉得,它这个品牌概念更多的是想把品牌印象转移,品牌印象提升,原来一直给大家的印象都是一个低端品牌,4万、5万或者是高一点的,金刚、远景,那么他想把整个品牌的形象提升,让大家感觉一听到吉利这是一个高端品牌,所以他才推100多万的车,这个车我一看外观确实是很凿实,很像劳斯莱斯,吉利干这个事不是第一次,最早干过一次,一辆跑车,美人豹,这个跑车15万块,我在北京大街上见过这个跑车,似乎是跑车,实际上跑车的壳,里头装的还是1.6的发动机,美人豹远看还很漂亮,而且还真的有点自我设计的感觉,但是这回咱们没有到上海看,不好讲他有没有自我创新的设计的理念,但是我是觉得,以吉利的例子来讲,中国产品,我觉得真的要品牌化,我们中国产品这么多年吃亏大了,尤其是做外贸单子,做了好多质量非常好的产品,但是就是由于没有品牌或者说是没有给消费者灌输品牌化导致它的附加值很低,所以吉利从这个做法上我觉得值得商榷,但是我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就是说,想到了往高端去发展的这个现象是对的。
孙虹钢:想法是对的,做法值得探讨。
许文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前一段不是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做变速器的公司,把它自有创新的技术就带来了,李书福就开始有了底气了,我觉得中国在自主汽车行业真的有两个很牛的人,“二福”,不仅是李书福还有王传福,但是他们俩真的走的路线完全不太一样。
李书福的特点就是组装,看有好东西拿过来,然后去推广我的品牌,王传福是把他做成世界级电池的玩法直接挪移到了汽车上。而且我了解到,这个王传福很厉害,他们有100多个人专门研究专利,只要是哪个专利过期了,他就把专利拿来,不用花钱了,然后把专利组合,就自己做这个车,然后他专利有的,没有过期的他就改造,就是叫改进型创新。
而现在我觉得更厉害的是王传福开始做电动车,在电动车领域是世界领先,大家发现两个路线,王传福越来越往自由、创新靠。把别人的拿过来组合,然后做高端品牌。但是我觉得,正像张老师讲的,如果你这个设计要仿照别人,你说你这个高端,别人怎么也不信,你这个真正成为品牌的路还太长,我觉得还是要想想办法。
孙虹钢:要是从营销的角度来说的话,用四万块钱的成本造了一辆样车,引发媒体的自发传播,海内外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吉利公司一分钱没花的。我们很多民营企业老大颇有极端的一些做法,貌似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其实他的目的可能在这个商业行为之外,人家也许压根儿就没想说我要造出这个GE去做,100万,你们都知道我是模仿,我也知道你们都知道我在模仿,我未必让这个车拿出去卖,可是我就是造这么一辆样车往这儿一摆,要传播效应,要眼球效应,这个可能性您认为有没有?
张 正:可能性是有。因为吉利比较擅长这个。做炒股性的活动,和卡罗拉PK,等等很多炒作,但是一个企业的转型,确实需要做实实在在的功课,一个是汽车企业,它是四大系统,3万多个零件,这么庞大的系统,它需要一个自己具有核心能力,吉利已经具备一些了,也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器。这么多的零配件需要整合全世界的资源,不能样样自己做,还需要系统的集成,还有品牌,品牌传播和形象打造,档次怎么就让人相信,它的高价位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还有就是其品牌命名,你非要挂吉利的GE,这本来是一个负面效应,你要升级,就要彻底同它隔离开。
孙虹钢:一听吉利直接脑子反映的就是5万块钱的小车。
张 正:汽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售后服务系统,这个必须要跟上。因为吉利原来做的工作比较粗放,经销商卖完东西就不管了,尤其是我们汽车工业在上升时期,不可能其技术是全球领先,就需要服务来弥补,去提升客户的良好感受,提升你的品牌,这个服务也需要加强,所以李书福面临的前景可以说是方向正确,但是道路曲折,任重道远。
如何从低端进一步快速延伸品牌到高端
许文胜:本田花了很长时间,20、30年,才培养出讴歌。我觉得李书福的吉利最倒霉的,他做高端的话,实话讲,本来中国人用车都喜欢国外的,就是觉得外国车就比中国车好,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一个感觉了,同时他还努力打造民族品牌,打造至少7、8年以上,10年的民族品牌。他的品牌印象已经根深蒂固,随便说一个人就知道吉利便宜还是贵,所以吉利现在只有两种方法,第一,不应该还叫吉利GE,应该跟吉利脱节,以其品牌的状态出现一个新品牌,它是两个概念,它想做品牌延续性,但是这个对它只有负向作用,没有任何好作用,但是你说能不能成,如果说踏踏实实把车做好,真的是质量特别过关,为什么日本车最后变成高端车了,就是因为美国人开了以后觉得这个车真的是又省油又好开,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一定要让人改变观念。
孙虹钢: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来都是希望讲急速成长,爆炸式成长,从低端一下子就进入高端,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酒,过去一讲酒是茅台、五粮液,可是有一年“酒鬼酒”横空出世之后卖的比茅台还贵,居然有一段时间确实让市场接受了,公司上市,股价也挺高,但是后来慢慢有问题了。
许文胜:就是因为没有以前的品牌知名度,老百姓对他的认识没有,它就可以通过强大的各种营销的手段让其横空出世,相当于史玉柱同志的征途不就是这样的,狂砸广告,吉利现在变成了两难,吉利做高端品牌对他不是一个好事,是一个拖累。
更多从低端市场延展到高端市场的路径
许文胜:其实中国很容易进入世界汽车领域,而且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我觉得收购不太可行,因为收购,你的技术也管理不了别人,就是参股,做相对大股东,进去以后就可以使用这些品牌了,这是最快的速度,但我估计美国政府不愿意,不同意。
孙虹钢:中国企业想去海外收购,抄底,也没有那么好抄的,老外都贼着呢。
许文胜:这次车展里头最亮眼的都是新能源车,新能源车肯定是将来最重要的一个主力军,烧汽油这个状态可以保持,做高端品牌不就是为了眼光放长远吗?放长远的结果就是要学比亚迪。
孙虹钢:创新有几种方法,一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做增发;第二种是组合式创新;第三种叫无中生有式创新,不同的创新方式。
许文胜:还有一种,放心,最简单,外壳创新,表面创新。
张 正:汽车企业的创新,它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汽车技术涉及的面太多。如果是汽车技术那么容易一步到位,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李书福研制的发动机,有的汽车专家说,就是模仿丰田的A8,我觉得不要打击个人的积极性,这就是下一步完全自主创新的基础,你必须站在这个台阶上,才会跨越另外一个台阶,那现在它已经达到这个基础了,可以不受制于人了,这是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