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http://blog.voc.com.cn/sp1/xuwensheng/173730322959/1182218350071_322959.jpg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拜屈原,这些中国人都晓得,国外则称我们的端午节为the
Dragon-Boat
Festival。端午为何而来,我们知道最为深刻且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祭拜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楚怀王的大臣,因他力主联齐抗秦,倡导举贤授能,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于是,屈原被逐出成都,流放到沅、湘的区域;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秦军攻占,屈原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不忍舍弃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投身汨罗江,以表对祖国的忠心。
楚国百姓知道屈原死后,悲痛不已,全部来到到汨罗江哀悼他。有渔夫们下船,来回的打捞屈原的真身,有的百姓则把一些饭团,吃的东西,投于江里,为了怕江里的大鱼把屈原大人的真身吃掉,还有的往江里撒雄黄酒,是想把蛟龙水兽给药晕了,以免他们破坏屈原的本身。后来呢,百姓们怕蛟龙把饭团都吃了,就用些楝树叶包着,扔下去,这样就行成了后来的粽子。足可表现百姓们对屈大夫的敬重。至此,每年端午的习俗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习俗一:吃粽子。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粽子乃菱形,三角状,现在大家吃的基本上全部用荷叶包裹,内瓤用糯米和红枣或豆沙做成的。最早粽子在春秋时代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到了晋代,粽子才在内瓤里加了一些辅料制作,如现在的红枣,赤豆,板栗,禽肉等,称之为“益智粽”。这个时候粽子被定位端午的食品。再往后,粽子的品种,花样越来越多,依朝代来说,唐代粽子“莹白如玉”,宋代已有“蜜饯粽”,诗人苏东坡就曾写过“时于粽里见杨梅”,除此之外,粽子除了辅料越来越多之外,包粽子的裹料也变了,由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可谓品种丰富。
直到今天,粽子的品种更是越来越多了,在北方包的粽子是以小枣为馅儿,而在南方粽子有豆沙,火腿,蛋黄,鲜肉为馅儿的,用荷叶那么一包裹,再煮出来,真是粽子飘飘香啊。而今,现代人由于工作繁忙,也对包粽子这行疏远了许多,但是端午吃粽子的风俗一直没变,商家们纷纷自告奋勇做起了粽子的买卖,既省了大家的事儿,又让大家尝了鲜儿。真是一举两得,妙哉,妙哉!
习俗二:赛龙舟。赛龙舟为了纪念屈原开始兴起。屈原在投江后,许多百姓划船争相寻找屈原的真身,由此而起。其实,赛龙舟最早始于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而“龙舟竞渡”这项运动在战国时代也有了。
赛龙舟在我国南方比较盛行,赛龙舟考验队员集体合作程度,力量,速度,齐心协力。龙舟最前面总是有一个人敲鼓喊号,那是给队员加油,做引导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一种不可抵挡的士气。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围在江边,欣赏龙舟赛带给人们的欢乐与刺激。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国际龙舟赛就是在香港举行的。我在广州时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就和他的队员们代表广州,参加了澳大利亚的国际龙舟比赛,虽然没能卫冕冠军,但是龙舟赛除了纪念屈原以外,已经为各地乃至各国的人们赋予不同的寓意。
http://blog.voc.com.cn/sp1/xuwensheng/173730322959/1182218490459_322959.jpg
热闹的龙舟比赛
端午节,还有些其他的习俗,比如,佩香囊、悬钟馗像、挂荷包和五色丝线,悬艾叶菖蒲,现在我们都不曾或者已经很少听说了,这些习俗的寓意多数是为了驱邪魔,赶走疾病,平安吉祥的意思,特别是在古代,百姓生活条件不是很好,闹灾荒,闹瘟疫,百姓苦不堪言,尤其小孩子的成活率较低,所以,每到端午佳节,这些习俗也是为了保护小孩和家人能够健康平安的活下去。
当然,端午节的传说还有很多,只是现在人们知道最多和最熟悉大概就以上这些,对于端午节的相关传说,做一下简单摘要:
端午传说二: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相关链接》》》
端午传说三: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相关链接》》》
端午传说四: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