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成之道》连载——(2)(独家)

(2007-04-11 10:47:21)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7-03-09/1173424506.jpg

第二节《易经》的概念

 

一、《易经》是什么

    物理学家说它是关于物理的理论,数学家说它是本质数学的模型,天文学家说它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宗教的哲学,生物学家说它是破解生命的密码,农业学家说它是农事作业的指导,文学思想家说它是文字优美的范本,命象占卜家说它是占筮预测的起源……自古至今,众说纷纷,就如瞎子摸象各言其是,好似一部无字天书,又好似是万种学科的集成著作。

   《易经》是研究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规律的学问。它的研究范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上至最严格的科学学科,下至最平常的百姓生活,都能有其适用的地方。科学如中医学来说,它阐述了“经络血脉”、“草药配制药性”等各种概念的属性,百姓如日常用语来说,它涵盖了“否极泰来”、“你怎么又变卦了”等各个层次的词汇。

   《易经》是研究宇宙、社会、外部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最高深最本质的道理,同时又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它是由中华民族的始祖先哲创制并指导先民以至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学术符号系统,它叙述了银河系内事物的系统规律性和整个宇宙运行的本质法则;它是指导科学技术的规律,指导行动趋势的准则,指导哲学理论的本源。

 

二、谁在用《易经》

   古今中外,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上历代的先哲和精英的统治阶层,都在禀承或者借鉴《易经》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模型来治理社会和造福人类。

    中华民族伟大的先哲学者创制、传承和发展《易经》,使得《易经》本身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全面,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比如伏羲制先天卦、周文王演后天卦,又如孔子著立《易传》,再如朱熹对于《易经》理学的发展等。

    中国历代精英的统治阶层尊崇、学习和应用《易经》,使得君王拥有的统治体系能够稳定平衡,齐家修身,安邦治国;比如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世之盛,又如徐茂公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而成贞观之治,再如刘伯温使得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兴等。

    代代传承的炎黄子孙参考、借鉴和依据《易经》,使得各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日新月异,创新飞跃,造福人类。比如刘徽、祖冲之的圆周率、又如《周裨算经》的勾股定理、盖天学说(注:盖天学说即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再如指南针、地动仪的发明等。

    然而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近现代,在我们常年的学术访问和交流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人自己研究和应用《易经》的状态却是与古代大相径庭,真正懂得其核心内涵的人少了,而能够很好地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然而,现在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德国人,很多的社会精英份子,上至政府领导者和官员,尖端领域科学研究者,再至著名学者和大学教授等,都或多或少的对《易经》有所了解甚至潜心修习。

   “八卦是东方科技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英国伟大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的《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而研究莱布尼兹的二位进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相互关系后,对《易经》做出高度评价,他说:“我们看到莱布尼兹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

   “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欧洲哲学权威G·G捷恩为英文版《易经》所写的序言中如此论述,认为它“亘古常新,相距6000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论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奖得者查理·威尔海姆最近这样评价《易经》对世界信息经济的冲击力。

三、《易经》是不是科学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争论,《易经》是不是科学。其实这个用以讨论的课题本身,就有很多人存在着概念的误区,那就是对于“科学”的理解。

 

关于“科学”

   “科学”这个词汇不是外来词,其最早是在我们中国的古汉语中出现的,本意是“科举之学”。西元2005年(黄帝纪年中元4703年)正好中国是废“科举”100年,兴“科举”1400年。“科举之学”在我们古代就简称“科学”, 后来被日本人把这个词借用过去了,以“科学”指称“分科之学”,也即现在英文词汇中的“science”,我们大约在西元1905年(黄帝纪年中元4603年),也就是废科举前后,又再从日文转译回来,当时中国人翻译“science”时还是“格致”和“科学”两种并用,逐渐地“科学”就完全取代了“格致”,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格致”

   “格致”一词,最早是从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而来,即“格物致知”,在我们汉语词汇中的意思主要是指规律的深入内心,其目的宗旨是讲“修身治国平天下”。

    宋代朱熹后来将“格物”(指认知事物的涵义)与“穷理”(指追寻研究事物的道理规律的过程)联系起来,经发展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我们即开始沿用以“格致”一词指称自然科学,并最终完全使用“科学”一词。

 

《易经》与“科学”

    那么《易经》是不是科学呢?准确的说,不是。

    在本章的开头阶段已经提到,各个学科的研究者都不约而同的把《易经》看作是本学科的经典书籍、本质核心或者指导理论,它不是单单只作为研究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模型,而是触通各个学科的“通学”。

    我们可以确立一个准确的定义那就是,《易经》是一门基础理论,是对各个学科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源启思维和本质规律法则,或者说《易经》是真理,是真切、真实、真正的道理。

    如果我们非要给《易经》和科学划上一个概念等号,那么它不是“一门的科学”,而是“统一成一门的科学”,即“万有科学”。

 

    然而,不可避免的现实告诉我们,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现在的“科学”(science)这个词更多的还是指研究某一学科的分科之学,这些分科之间可能会有一些间接的联系,但基本上来说还都是割裂的,只是某一科或单科的专门之学,不能大规模或者本质的联系到别的学科里面去。

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割裂开的学科研究只能是各自为战,很容易出现理论瓶颈,在实践中更是无法进行有机的整体应用。因此,《易经》这门“通学”才是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核心所在,更是将各类专门“科学”结合在一起并行成系统的关键桥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