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开始,辰阳将代许老师刊登中国传统节日连载,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7-04-06/1175827058.jp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清明节
节日: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三月节
【来源】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古人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
按阳历来说,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按农历来说,是在三月的上半月。清明一到,雨水增多,气温升高,大地复苏,春暖花开,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也是出门踏青赏花的好季节,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可称三月节。
提到清明节,就不能不说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寒食节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和清明也就相差不过是一两天,原本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节日,到了唐后也就合二为一了!这里关于寒食节还有个典故:
相传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纪念方式】
清明节扫墓是最主要也是最早的一种纪念方式,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祭祖与轩辕黄帝陵】
黄帝尊称“轩辕”,大约5000年前,黄帝通过联合其他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格局。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帝陵,是传说中黄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华第一陵”之誉。
据史书记载,祭祀轩辕黄帝始于部落时代,后来官方认可并发挥了祭祀仪式。春秋时期,公祭黄帝陵成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等级的大型公共活动,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明清沿续,至今绵延。在中国人看来,祭祀黄帝是国之盛典、民之盛事。
【习俗】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7-04-06/1175827815.jpg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7-04-06/1175827684.jpg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