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你好
文/王军
我们几位朋友在一个黄昏时他谈到了爱情。谈到了哪种求爱方式最为感人。一向沉默寡言的小梅忽然要求给大家讲个故事。她是我们圈子里最漂亮的姑娘。
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两年我常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也许你们以为它曾留下我情感的痕迹,其实恰恰相反,在那四年里我几乎从未对谁产生爱情。我那时确实算校花之类角色,而且身边也有一群挺不错的追求者,可我觉得他们除了狂热总缺少点什么。
这也表现在求爱方式上。他们火箭炮一样发射情书,甚至在上课时也递纸条要求会面。你们说这能使我感动吗?所以现在,他们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
只有一个不能确定的形象除外。
在大在学的最后一个生日那天,我并不惊讶地收到骑士们寄来的画片和其他礼物,他们中有几个还不约而同地邀我看电影。但我仍旧只和寝室里的同伴们提着小凳去学校电影场。
那天晚上,放映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罗马假日》,露天电影场挤满了人。我们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了下来,埋着头嗑瓜子。
放映前幕布上不时打出幻灯,写有"某某去西门,有人找"之类字样。旁边的伙伴忽然猛推我一下"你快看!"我抬头望向银幕,只见上面打有四个字:"小梅你好!"没有署名。
我至今也难以描述那一瞬间的感觉。本来我坐在不起眼的角落,这时却感到熟悉的人全部转过头来看我,我成了电影场的中心。我有点羞涩地低下了头,内心却涨起一种幸福的潮水。他是谁?是我认识的人,还是一个我并不认识而默默喜欢我的人?
那时我还是个好奇心过分强的女孩,电影一散场我就急切地去放映室打听。放映员说那个人没留下名字,只模糊记得他留着小平头,很精神。我逐个想了一下,身边的骑士似乎没谁留那种小平头。
这种神秘更刺激了我的好奇,我托几个知心朋友秘密打听,也没弄清楚是谁在我生日那天远远地送来一句祝愿。
两个月后,我就毕业了。有十几位爱过我的男孩送我到火车站。我不易察觉地审视他们,觉得他们都像那个人,又都不像那个人。
直到今天,那个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也许你应该感谢这个故事的神秘感。如果你真寻找到那个人,也许你会非常失望的。"我冷静的剖析。
停顿了好一会,小梅说:"有这种可能。但同样,我也有可能爱上他。因为他至少是不带任何功利的态度爱着我。这几年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常想起那四个字--'小梅你好'。于是会轻松和满足一些。毕竟有人曾经或者仍然在远远地祝福着我。"
我想起那个神秘人物,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小梅默默望着窗外,仿佛望着非常遥远的往事。这时一只白鸽从窗外林荫一闪而逝,像一道微弱而美好的闪电。
"我想起来了,那天我穿着一袭雪白的连衣裙。" 小梅用梦一样的声音说。
新颖立意与叙述换角
——《小梅你好》
《小梅你好》为什么能获奖?本来这个题材写了一个老而又老的青年爱情故事,但是它写出了新意,表达了一种比较新颖、比较超前的爱情观念。
故事的主人公小梅对所有"排炮式"的爱情进攻无法产生感动。她觉得那些在上课中递纸条的方式很俗气。小梅是被一件什么事情感动的呢?被一个不确定的形象,就是她生日那天,有人在幻灯片打出了"小梅你好"这样一句祝福深深地感动了。以致几年来小梅为一直找不到这个平头小伙子而梦绕魂萦。小梅为什么对这个细节感动得不能忘怀呢?她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他至少不带着任何功利的态度爱着我。"这种对不带功利的挚爱的长久怀念,表现了作者正面肯定的一种超前的、新颖的青年爱情观念--这种不带功利目的的深沉的爱情价值无疑是对传统爱情观念的一种冲击和反拨。
所以,这样的立意就显得比一般的爱情题材要新鲜和深刻,它至少可以启迪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当代青年应有的爱情观?也正是这种不一般的立意,使得这篇作品在征文当中脱颖而出,并被4家刊物转载。
这篇作品在叙述上和前面所有作品都不同,它有一个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巧妙地转换。什么是外叙述者呢?外叙述者就是第一层次故事的叙述者,它对整个故事起框架和引导作用。作品一开头就讲"我们几个人,在黄昏的时候,谈到了爱情。谈到哪一种求爱的方式最感人,一贯沉默寡言的小梅忽然要求给大家讲个故事。她是我们圈子里面最漂亮的姑娘。"这个"我",他支配着这个故事,引导着这个故事。是这个外叙述者--他的叙述才引导出内叙述者--小梅的讲述。所以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在结尾时候的对话和交流,才点破这篇作品的核心意蕴。
内叙述者就是这个故事里面讲故事的人,即"我",等于说故事里面的人物,变成了叙述者。故事的中心情节都是小梅讲的,小梅讲了一个最使她感动的生活细节。内叙述者的叙述可以非常真切地表达叙述人的独特的体验,"我至今也难以描述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有点羞涩地低下了头,内心却涨起了幸福的潮水。"这是第一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果这个故事换为第三人称叙述的话,就没有这样一种真切的效果。所以她由故事里的人物变成叙述者,到故事的最后外叙述和内叙述者又进行巧妙的转换,而且通过她们的谈话,才点醒故事的真正内涵。因此,在这篇作品中有两个叙述者"我",这和前面《杭州路10号》、《走出沙漠》的"我"都不相同了。《小梅你好》里的"我"是两个人轮流承担的,一个外叙述者,一个内叙述者,因为她们之间巧妙的切换,使全篇的叙述基调能够统一,都是第一称"我"的叙述,叙述语调的个性化得到了很好地巩固和强调,作品的主题也由此得到机智地标示,画龙点睛地点破了两个"我"的对话。可以说这篇作品地成功,得力于内外叙述者形象的设置和切换。这篇作品的叙述模式,是中国传统小说当中最典型的、被西方叙述学理论总结为"中国套盒"的代表,打开一层,里面又有一层。"中国套盒"式叙述里面有一个外叙述者。外叙述者定了故事的框架以后,再引导出内叙述者,内叙述者讲的故事是对外叙述者的一种解释,外内叙述者之间产生一个因果的关系,由这因果关系最后点破叙述的主旨,就是不带功利的爱,才能真正打动人的心。
这种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显得较为深刻的。我们今天的男女交往当中更多考虑是功利目的:他(她)的父母是不是做官的,他(她)的家庭如何,有没有海外背景,有没有住房,进入恋爱状态后便过多地考虑这些物质、地位上的东西。而小梅,她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深沉的爱,哪怕这个人一直没找到,但她觉得这两年以来,一旦想起这4个字,自己就很幸福。因此在这篇作品里,通过内外叙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青年爱情故事,但它却表达了一种非常新颖、非常超前的爱情观念。因它的意蕴不一般。在人物的故事中创造出深刻的意蕴,往往是文学欣赏中使我们获得阅读喜悦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