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到这两句,是否已经把您带到结义的桃园、大战的虎牢关、掷戟的凤仪亭、官渡的马嘶咆尽、赤壁的烽火狼烟、泸水的岸边、祁山的脚下、上方谷的里面,你可曾想到花前月下的貂蝉?可曾想诸葛睡榻边躬身的玄德?可曾想到华容道纵马挥刀的关云长?可曾想到割须逃命的曹丞相?你想到了赵子龙、张翼德、周公瑾、袁本初、张文远了吗?您是否心忆那古战场马革裹尸的悲壮?您是否感叹诸葛怅然于帐外的一声叹息?您是否听到曹孟德沧海之畔的“知向谁边”?
幼读《三国演义》未读完,对晦涩难懂的文字不解。后姐姐买了一套连环画,如获至宝,每日翻看,与同学说今比古,又耳听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评书,如醉如痴。初中之时,方全读《三国演义》,一读之下,欲罢不能。读过之后,似有千军走过,万马能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遇事有时还想,这一步怎么走?是出祁山,还是出斜谷?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笑言一哄而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在这样的一句话中,我们翻开了它。说来是笑谈,其实却不是。如果说《红楼梦》注重社会大变革与人性本性的存在,《水浒传》注重于平民生活与市井的话,那么《三国演义》注重的是社会政治与人之生存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拿《三国演义》来做很多的企业管理内容来讲,甚而出现的许多以三国为版本的新的管理学观点,也恰恰证明它的社会实用性。人如何立足于现实社会?怎样依托于现实社会?怎样在社会中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沟通?你的目标、方式、方法、观点、动力与大势所向究竟在哪里?我想在《三国演义》里可以窥见出一点答案。这种答案也非具体,关键在于读它时的出发点在哪里?
《三国演义》是利益的纷争、权利的争斗。出于乱世之间,生存显得最为重要。在宦官当权的社会,怎样去独立生存,在生存之中获得片刻的独存?这似乎更象我们的经济社会中的竞争与淘汰,它的表象与实际我们的生活是非常相似的。诸候并起之时,一定是一个利益与竞争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大势与目标终归会归于一统,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的最深层次的告之。试看其时,袁绍拥兵自重,袁术挟兵自揽,吕布恃勇而占据一方,刘璋、张鲁、马腾、刘表、孔融均独霸一方,或因承袭,或因独立;但最终取大势者仍是曹操、刘备、孙权,成其三分鼎立,而这三国,魏之基础牢固与发展之优势,又似不可逆转,以孔明之隆中一席话,道明真伪,取势其所必然;权利的争斗间隐含着用人之略、行事之策,角度不一,行事不同,但目标接近。这种相互之间的方法与策划,得当与应用,是我们现在应用之根本,读《三国演义》有时会让人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恰如你身处一事,无法解释,它却在这里早已给你点明。
《三国演义》是人性在根本上的对比。人有各种类型,行事与做事皆有不同,《三国演义》的人物均真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我们现在有所对比。你不知确定某种方向之时,你看一下孔明的隆中之策;你做事犹豫,欲前又止,放弃之时,你看一下曹操的官渡之战;你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之时,你看一下吕布白门楼的结局;你骄奢淫逸,放荡形骸,你看一下袁术的下场;你残忍凶恶,不顾法纪之时,你看一下被刺的董卓;你再看看袁绍、孙策、周瑜、刘表,甚而张飞、鲁肃、司马懿、马谡等人,你是否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您看到了吗?每个人都有一种行事,人性之所在皆在纸面,你看到的他的行为,也就会看到他的结果,这种对照是与每个人相互关联,你之所以被吸引,你之所以能记住这么多的人物,你不觉得我们是在做对应吗?
《三国演义》是智慧与谋略的集大成者。谋略与智慧并存的书,我想未有任何书可以超越它的地位,其书中的智慧与谋略之变,求存之点,是我们无法想象得到的一部经典。曹操的官渡战胜之后,在冀州城内焚烧旧文件;周瑜群英会,诱使蒋干中计,一系列的谋略;孔明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草船借箭、借东风,哪一样不是智慧的结晶?谋略很多,是否能根据实景而切中于一处,是否能根据其情而直接入理?是否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这是我对于《三国演义》非常着迷的地方,小小的空城计,计退精兵数十万。书中的“撤退”之法,即有好多种,让人感觉智慧的无处不在。新奇的创新之举,投石车、木牛流马、连珠弩太多的东西,让你不得不看,不得不想,不得不佩服。
《三国演义》之文学地位,比较其它三部著作,它的文字最少,可是叙述之详尽又最多,涉及人物众多,出场不一,前后有序,无拖沓之感,丝毫不觉得某个人物出场没有必要,语言精炼,耐人寻味,一件事情终其一点,说明即过,让人一目而知,这种叙述的方式,我们差得太多,这种叙事的方式非常令人赞叹,极小的篇幅,却容纳了足够的内容,让你读之后快;
读《三国演义》,品三国历史,于无声处求得生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