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放弃”

(2007-03-07 02:39:24)
  本人春节前后一直看空,从最初的《兴业银行会带动大盘反弹吗?》、《大盘春节前是否还有行情?》到《节后大盘走向何方?》,从《中国平安上市,大盘能否平安?》到最近的《回调仍在进行当中》,始终坚持看空的观点,对一些客户和朋友给出了减仓甚至是空仓的投资建议,在大盘从高位回调10%之后,最近两天,轻仓或空仓的朋友纷纷询问我,是否可以入场买票了?我讲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学会“放弃”
  正如大家公认的那样,从中国股市的历史看,“牛短熊长”显而易见,而另一句名言“不会空仓就不会赚钱”,知道的人很多,执行的人呢?却少之又少!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绝大部分进入股市的投资者都认为,股市是一个用钱来生钱的地方,自己的资金如果没有买成股票的话,就不会为自己赚钱,所以,我们看到绝大部分散户投资者永远都处于满仓状态,几乎从来不空仓,很多投资者都是会“持股”(无论赚钱还是套牢),却不会“持币”。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些投资者只看到了在上涨市当中“持股”所带来的盈利,却忽视了下跌市当中“持股”所带来的风险。记得2002年在北京的时候,一位北京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很经典,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买股票之前,你是股票的爷;买股票之后,股票是你的爷!”这句话非常形象和生动地描绘出买卖股票前后的主动性掌握在谁的手里。绝大部分老股民都曾经尝到过满仓被套的滋味,的的确确是非常尴尬和被动的。众所周知,机会往往是跌出来的,但是当出现这样的机会时,如果手里只有被套牢的股票而没有“子弹”(资金),结局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睁睁看着机会在自己手边溜走。
  还记得一句老话“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描述的是卖出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其实,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买入应该是非常非常谨慎的,而卖出总是正确的,因为卖出之后,手里持有现金,随时可以捕捉下一个新出现的机会,毕竟“现金为王”嘛,对不对?
  现在我们谈谈“放弃”,有人对“舍得”的定义是:“何谓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对此我是非常认同的,股市里几乎天天都有涨停板的股票,天天都有赚钱的机会,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抓住所有的赚钱机会,想抓住所有机会所有热点的人,往往到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抓住。钱是永远赚不完的,自己赚一些,别人也要赚一些吧?总是追逐热点的人,操作也往往比较激进,或者赚大钱或者赔大钱。我们举个例子:100万的资金盈利50%之后是150万,接着亏损50%的话是75万,而想做回到150万的话,需要盈利100%!所以我们常说,在股市里赚一次钱不难,难的是一直赚钱。著名股神巴菲特的综合年收益率也不过是35%而已,厉害的是几十年保持这种收益率,复利计算下来就不得了。
  那么怎么可以做到只赚不赔呢?股市毕竟是有风险的,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发百中,永远不出错,能够做到80%以上的准确率就相当不错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操作的准确性。寻找合适的买点并不难,困难的是对买点出现时机的耐心等待。上周六看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出的“猫科动物”里面讲到猎豹,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动物,猎豹除了是地球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以外,最大的优点是等待捕捉猎物最佳时机的耐心,因为它奔跑的距离和时间都有限,所以对时机的把握就异常重要。另外,周日电影频道播出的《百万宝贝》也给人很好的启示,在拳击运动中,防守方消耗的体力是进攻方消耗体力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有一个做私募基金的朋友,操作了三千多万资金,其中的一千万是以10%的年利借贷来的,而他为了等待最佳的介入时机,可以坚持不买股票空仓半年,这意味着半年的利息50万白白付出了,而没有任何盈利,正因为这样的耐心和坚持,他在五年熊市当中保持了37%的年均收益率,在2006年牛市当中获得了196%的收益。
  在目前大盘跌势基本确立的情况下,空仓持币就是在防守,在等待出击的时机,为了等待最佳时机(最佳买点)的出现,我们现在不得不放弃一些做反弹行情的机会,毕竟在现在点位介入的盈利机会与亏损机会基本相等,为了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我们必须耐心等待更低更合适的买点出现,然后开始逐步建仓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放弃”,把成功率较低的机会果断、坚决地“放弃”掉,耐心等待成功率和准确性更高、更有把握的机会,并且牢牢地把握住,这就是股市致胜之道,保持长期、稳定收益的最佳方法!

                    钟鲁川    完成于2007年3月7日2: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