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则意义下的“击球”及其他

(2012-10-19 23:09:14)
标签:

高尔夫

规则

分类: 规则探讨
1、关于“击球”
高尔夫规则对于什么是“击球”有着明确的定义:“击球”是指意在打球并将其移动而使球杆向前的运动。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意在打球并将其移动”,也就是常说的“击球意识”——你动杆子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把球打出去?
第二,“球杆向前的运动”。
通俗来说就是:只要你的目的是为了把球打出去且向前挥动了杆子,就是一次“击球”,也就是“一杆”。
比照这一定义可知,以下行为都不是“击球”:
(1)试挥杆
“试挥杆”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找感觉、校正动作、模拟挥杆,肯定不是为了把球打出去。
所以,不管试挥杆的力道有多大、做的动作完不完整、试挥杆之前有没有做好击球准备、离球位有多近、有没有碰到球或碰出去多远、杆头有没有触地、有没有瞄准动作、半挥杆还是全挥杆等,试挥杆都不是“击球”。
(2)上杆
“上杆”是球杆向后而不是向前的运动,所以不是“击球”。
例如,在发球台开球,上杆时把球碰飞了,只好停下来——既不罚杆也不“算一杆”,重新架球再打第一杆便是。
例如,在球道上打球,上杆时把球碰飞了,也不是“击球”,而是“静止的球被移动”,不能“算一杆”接着打,而必须罚1杆把球放回原位;如果不放回原位而“算一杆”后接着打,则要罚2杆,属于“在错误的地方打球”。
同样根据定义,只要是“击球”,不管有没有打着球都是“一杆”。
 
2、如何区分“试挥杆”与“击球”
老詹童鞋的那篇博文已经引起了很多如何区分“试挥杆”与“击球”的讨论,平时其实也经常有球友议论这个话题。
按照定义,是不是“击球”,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击球意识”。
表面看来,因为这个所谓“意识”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似乎确实容易引起争议;但实际上,不管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一个动作做出来,对于其目的是不是为了把球打出去,完全是一目了然,大家心里都清楚,本没什么好“争议”的。
说到底,还是一个高尔夫精神的问题:诚信。
在“诚信”的前提下,“试挥杆”与“击球”实在是太容易区分了。
俺经常会想这么个问题:恐怕也就是俺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才会争什么“试挥杆”还是“击球”,有谁见过职业球员或正规比赛中因为这个问题发生争议甚至呼叫裁判来解决的?也许是因为孤陋寡闻,反正俺没见过。
 
3、几个规则运用环节
(1)为什么发球台试挥杆碰动球没事?
这里面的关键点是:在发球台打第一杆之前,球员的球还没有进入“使用状态”,怎么碰都没有问题。
或者说,没有进入“使用状态”的球怎么碰都没有问题。
道理其实也不难理解:发球台架好梯后,杆头一伸,把球碰掉了,总不能也“算一杆”吧?
所以,只要是“试挥杆”,怎么碰球都没有问题,和因为摇摆杆头等动作把球碰掉的性质完全是一样的。
但是,一旦球进入了“使用状态”,情况就不一样了。
例如,发球台开球,一杆下去球毛都没挨着,球还在梯上纹丝不动——计算“一杆”,同时,这个球也进入了“使用状态”;再准备击球,试挥杆,把球碰掉了——这时候就得罚1杆,把球放回原位,再打第三杆。
(2)球道上试挥杆碰动球
这种情况和不小心把球踢动了或手套掉下来等把球碰动了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罚1杆,把球放回原位。
容易出现的规则运用误区是:很多球友都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可以“算一杆”,不愿意把球放回原位(可能是这个“罚1杆”不好听?),接下来继续打——之所以说是“误区”,因为只有“击球”才“算一杆”,“试挥杆”不能“算一杆”;如上所述,如果不放回原位而“算一杆”后接着打,则要罚2杆,属于“在错误的地方打球”。
(3)“球晃动”和“球移动”是两码事
按照规则,只有静止的(使用中)球被移动才会罚杆,而这个“移动”也是有专门定义的:球离开原来的位置静止在新的位置。
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果岭上,球友准备推杆,摆放杆头时不小心挨着球了,球轻轻晃动了几下,同组的马上看着俺:要罚杆了吧?俺赶紧解释:这个不罚的,因为球没有“移动”。
 
顺便说一句:“定义”是学习和运用规则的基础,不能凭想象去理解的。
说个小故事。
有一次,同组球友在果岭边沙坑切杆,球三蹦几跳的竟然直接奔洞里去了(旗杆没有拔掉),一大半掉进了洞杯中,一小部分露在洞杯外;球友上果岭一看乐坏了:哈哈!进洞了!跑过去便要拣球。
俺立即喊他打住:莫急,这可还没有进洞!
结果,按俺的指导,球友小心翼翼地把旗杆拔起来,球再落下去——进洞。
如果当时球友先把球捡起来,那就属于“静止的球被移动”,得罚1杆,再放回原位。
为什么先不能拣?因为规则对“球进洞”的定义是:球整体位于洞杯平面下且已经静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