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为什么是“高尔夫精神”?
(2012-08-30 19:45: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球随笔 |
高尔夫精神的内涵有三点:诚信、自律、随时为他人考虑。
俺经常会自个儿琢磨:为什么《高尔夫规则》偏偏要把这三点内容提出来,还要提升到“高尔夫精神”这样的高度?
最近慢慢的似乎悟出了一点道道:相比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可能打高尔夫确实更容易不诚信、不自律、不为他人考虑;而但凡不诚信、不自律、不为他人考虑的行为,如果是发生在打高尔夫的过程中,其影响和后果也可能确实远比发生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情形严重得多,甚至会使得这高尔夫本身根本就没法玩下去。
先说第一个方面。
也许是因为高尔夫这一项运动本身的特点所致,如果你想在打一场球的过程中不诚信、不自律、不为他人考虑,相比之下“作案条件”和“大环境”要宽松很多——除非是有严重嫌疑的,一般来说没有谁会死盯着你在场上的所有行为(包括裁判人员),客观上也很难做到;因此,诸如在长草中动动球、趁人不注意搞点小动作、逮着机会就少记几杆、只管自己怎么爽就怎么来、打死不让组、为了让对方多出现失误而故意制造一些干扰等,在球场上便几乎成为了一种常态。
前几天和球友聊天时感慨:这高尔夫可能确实有问题,自打国人玩上这玩意后,没的给一些素质底下、品性不良、行为不端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表演大舞台——高尔夫多好啊!只要有那么几两纹银,扛着杆子到了场上就可以颐指气使,就可以牛气冲天,就可以做足大爷,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装大充汉,就可以大赌特赌,就可以耍奸使滑,就可以大饱虚荣,就可以投机取巧,就可以爱谁是谁,多自在啊!
那位早都说了:我们打球的人可都是“有身份”的!
再说第二个方面。
诚信的反面是弄虚作假,自律的反面是不自觉,为他人考虑的反面是我行我素。
不能说其他体育运动就没有弄虚作假、没有不自觉、没有我行我素的现象,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高尔夫中的表现和影响确实有所不同。
比如说这个“弄虚作假”。
一位参加过几次业巡的球友曾极为失落地感慨:打什么打,我们辛辛苦苦一杆一杆地在风雨中拼也不见得能够晋级,人家是逮着机会就作弊,连手捧沙子把球从沙坑中扔出来的事都敢干!
各类商业性业余赛事上的弄虚作假就更不用说了。平时哥几个一般的PK是“打得好不如谈得好”,参加比赛则是“打得好不如写得好”,其奈我何?
比如说这个“不自觉”。
你要推杆了,他非得站在你旁边凑热闹;下杆到一半,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吓得你打个冷颤;两人一组跟在四人后面一路被堵的抓狂,巡场交涉的结果是“不好意思,人家不同意让”......
很多时候,遇上类似“不自觉”的人真会是很无奈:这些事看起来不大不小,说吧可能拉不下这个面子,弄不好还可能招来一“事多”的评语,搞得大家都不爽;不说吧实在是搅的难受,既影响情绪也影响成绩。
比如说这个“我行我素”。
你在那喊破了嗓子一遍一遍的请大家到发球台集合,人家照样在一边该干啥干啥;你三番五次强调不能自行调组,人家该凑堆还要凑堆,说多了还不高兴;你煞有介事的又是贴通告又是反复宣布“比赛必须按规则”,人家压根就不当回事,往发球台一站,关心的只是“怎么打(开盘)”?你说犯规了不行,人家眼睛一横:哪有那么多臭讲究?
曾经有人莫无讥讽地给俺留贴:你这个疯臣子赶紧歇歇吧!还什么诚信,还什么自律,还什么为他人考虑!现在这个社会还有诚信?你见谁自律了?谁还会为他人考虑?不就是打个球吗?别得瑟了!
昨天无意中听到业巡青岛站发生的荒唐事,如果属实,那就已经不是简单的“作弊”两字可以描述的了,简直是难以置信、无法想象!
要说把诚信、自律、随时为他人考虑比照到工作、生活、社会中去衡量可能确实不好怎么讲,那起码是一个硕大的综合性命题,非吾等草民所能企及;可如果只是要求在球场上做到诚信、自律、为他人考虑,到底难在哪呢?“不记假杆”未必比“不做假账”还难?在球场上自觉一点未必就硬是不行?行为举止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未必就会要了谁的亲命?
俺成天鼓捣这规则那规则的,好像现在才忽然明白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也算是笨得可以了):如果没有这个诚信、自律、随时为他人考虑的“高尔夫精神”做基础和前提,什么规则不规则,确实都没什么鸟用!
后一篇:规则之外的事: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