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球打到90来杆水平的份上,三几杆的差异会导致一场球的成绩从“量变”到“质变”:多几杆可能变成“9字头”,表现算是很一般般;少几杆则可能保持住“8字头”,怎么也算是“准高手”的成绩。
同样地,在这个段位上下场,多出几杆来实在是好简单:随便哪个洞一不留神,立刻就不见几杆;发球台一个OB、果岭边一杆蛙跳或剃头、沙坑里多刨一下、几十码攻果岭打偏——只要诸如此类的失误出现那么几次,计分卡上的数字便立马蹭、蹭、蹭往上蹦,摁都摁不住。
反过来,要想少上那么几杆却又实在是好辛苦:眼巴巴看着标准杆上了果岭,三、五码的距离硬是两推搞不定,到手的“帕”拿不着;一记又直又远的开球引来同组球友叫好,可心里的高兴劲都还没过去,接下来就把小白球干到了长草中,眼睁睁只能白白多出一杆;刚刚还在为连打几个“帕”而暗自欣喜,突然间却来了个“三博忌”,几个洞变成白打工;明明只剩两个洞就可以保“8”了,偏就给你来个上山、下水什么的,“一夜回到解放前”,简直要让你“欲哭无泪”。
在“非不为、是不能为也”的“三轮车”水平阶段,多几杆少几杆倒也没什么特别可琢磨的,反正就那样;到了明摆着已经具备“抓鸟”、“保帕”的实力,多几杆少几杆则会让人忽而欢呼雀跃、忽而沮丧不语,叫做“非不能为、是未能为也”。
也许,这就是“高尔夫”——永无定势、永无止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