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面卷也是驴打滚·梨树大路·梨树·梨树·四平·吉林·2012·6·9
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这是豆面卷,也叫驴打滚。似乎豆面卷更忠于形象和本质,而驴打滚就有些调侃了,和驴没有一毛钱关系,一定说是打滚,更像是一只大耗子,还不如直接叫了粘耗子。
哈尔滨这边常常有年糕,也许是北京人说的切糕。老高的老大的一坨,十几二十斤辣么一大块的。一层一层的,撒着枣啊夹着其中的。很好看的。
朝鲜人的打糕又是另一回事了,打糕更单纯,只是江米就行了,也是撒着豆面,切了块儿啊,条的,别粘连了。
凉糕应该是打糕系列的。原来我老爱吃了。后来我老娘揶揄我,你辣么一个干净人,吃凉糕。那些野娘们(说做凉糕的女生)去撒尿回来了,也不洗手。
后来,我就不再吃凉糕了,至少不敢当着我老娘面儿吃的。关于撒尿的事儿,我老娘还讲过一个段子,说早先卖豆腐的,挑着担子进村。
看着没人,那卖豆腐的就去了边上树下撒尿去了。这会儿一个大嫂端着碗想买豆腐。卖豆腐的赶紧回来,大嫂很个漾(土话,厌恶),说,你撒尿了,那手。
不,我拿刀(切豆腐的铜刀子)挑着那(那玩意儿)。卖豆腐的赶紧保证。
“豆面卷子
北京称驴bai打du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小zhi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dao(满洲地区一般叫豆zhuan面卷子),它的原料shu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据《热河志·物产》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这种黍米,性粘,承德叫黄米,可闷干饭,或碾成粉用来做粘豆包、年糕和“驴打滚”。喜吃粘食本来是满族人的传统,因为满族的狩猎生活,经常是早出晚归,吃粘食耐饿。“驴打滚”就是在200多年前从粘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黏食更属于穷人,因为抗饿。也是不爱消化,胃肠不好的就要少吃,偶尔吃点没事儿的。
“插着牌子写着晋糕醪糟,醪糟我自然认得,车上并没有醪糟,那就是只有晋糕了。打开看我认识辣种糕就是甑糕。之前在别地方看见过。
晋糕网上并没有说明。但是图片看着就是甑糕,一模一样。
“甑糕(甑,zèng。关中方音中为韵腹高元音,读作zìng,讹作jìng。)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用糯米、红枣或蜜枣、红豆置铁甑上蒸制而成。
甑糕小吃历史悠久。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木制、铁制等,后经民间传承,将铁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别有风味。
[1]
顾名思义,“甑糕”就是以红枣和糯米为原料,用“甑”蒸制成的“糕”,故名。甑糕米
枣交融,老幼咸宜,营养丰富,滋补性强,色泽鲜润,绵软粘甜,浓香扑鼻,久食不厌,风味独特。
甑糕是关中地区的风味小吃。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江米(传统是无锡糯米)、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
甑糕,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的容器。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如今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陶甑蒸出来的甑糕质量最好。
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时期发展为铜甑,以后又变为铁制。从此,铁甑这个炊具就世代沿袭,流传至今。这种铁甑形似圆筒,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
我下乡时候在酒坊,酒坊就叫甑房,叫白了叫净房。烧酒的锅就是甑锅。
晋糕就是甑糕·黄河·盐湖·运城·2·山西·2018·5·30”。



















后一篇:有一种逛街叫小女孩手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