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来了不纳粮”·陕西·米脂·盘龙山·2013·10·23
“闯王来了不纳粮”·陕西·米脂·盘龙山·2013·10·23
 
来米脂前并不知道李自成行宫在这里。倒是依稀记得【毛选】里有一句,米脂的婆姨不用看。大意有点像哈尔滨这边的雷同:“五常的大米、阿城的蒜,双城堡的"姑娘"不用看”。别说,真看见一个小女孩不敢说国色天香吧,也是如花似玉。开头就是一闪,觉得眼前一亮。俩小女孩走过去,一个绝非寻常。几步跟下去,俩人进了馒头铺,再跟进,那小美女正回头给另一个小女孩递过来馒头,照脸,不敢造次了。手在兜里,卡片机不敢掏出来。因为惊艳,马上转身。也是我心里有鬼
 
一座泥石牌楼仰天立在街口正中,三个苍劲大字,盘龙山。雕龙画凤,飞檐走壁。前后各有楹联。大意说米脂得天独厚风调雨顺民风淳朴丰衣足食。这也是一条步行街,只是还不是商业街,虽然有些店铺,或许是刚驻足还来不及被认可。步行街冷冷清清,只是偶尔的小学生来来去去的。街口有一个大牌子写着李自成行宫,前行500米,其实你在盘龙山这块牌楼尽头处看见的寺庙样式建筑就是李自成行宫。我是跟着那个大牌子一路走下去,转了大半圈还是回到原处。大概是怕我们不会逛街,故意引着我们熟悉熟悉米脂的地形
 
行宫对于一个帝王来说,都不值得一说。中国五千年来有多少帝王皇上,你听说有几处是某某帝王的行宫。与其说李自成的行宫被标识,不如说是米脂今天的故意。连潘金莲都被抢着故里了。那就没有奇怪了。故里而不是故居,这一点很尊重历史,想那李自成出身贫民,有处草寮寄身就算难得,哪里还有故居。我注意到就是运城一样也没有关老爷故居,看来,小时候都活的不易。
 
在农民起义军的起义领袖里,李自成的口碑可能是最好的。洪秀全很暗淡。更比王莽陈胜吴广要耀眼的多。其实还有一位英王,叫陈玉成。武功韬略都不在李自成之下,只是还年轻,名气也远不能项背。如果说明王朝的溃败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军强悍,不如说是因为明王朝自己的腐败溃烂。一样,农民军为什么连几年帝王都坐不下来,大概更是因为起义领袖们的溃烂比帝王更甚。皇位还没有稳当呢,就赶紧修起来行宫,自然是还要选妃嫔,洪秀全就是这么烂下去的。刚做天下时候也都精神抖擞,励精图治,坐下来却狗宝牛黄不尽奢侈,于是就被揭竿而起就被推翻。起来者继续如是流程,豁牙子吃肥肉,谁也别说谁
 
米脂有一个银州综合农贸市场,很新的建筑。只有少量的几家在开业
也许早晚会热闹一些。街边偶尔的有卖羊杂的,坐下来来碗羊汤也是不错。米脂人做的饼很考究,说考究是那饼有模具,大小一样。那饼油是没少放,黄澄澄的。还有一个戳儿,一个字:香。没买。饼的境界不是油多少而是烤的功夫,面揉制的到位。比如宝鸡的锅盔,绥德的锅饼、对了,陕西人管饼叫馍。山西人的馍铺,馍店,卖的是馒头。陕西人的馍是饼,羊肉泡馍,是把干巴饼掰碎了
 
好像李自成行宫是新建的重建的,聊胜于无吧,我们很多地方的复古就是新建,比如武汉的岳阳楼。李自成行宫门票30元,说实在话要是再贵点真不打算进去了,很多古建筑真不要钱,很多伪建筑就是为了扒拉铜板。对于李自成心里总有一股同情,草根大度已经不易了。有辉煌,有争议。三七四六怎么开都无所谓了,我们来此不是为了朝圣不是来复古,我们还能记得有一个人叫李自成。对于他也好我们也罢,总是一个安慰
 
“吃他娘,喝他娘,开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还有一个不算童谣算口号:打土豪,分田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