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文化 |
牛在江湖
杨总回乡省亲,坐在家乡的湖边钓鱼。
风吹草低,杨总来了感慨。这家乡青山绿水,草原无垠应该是牧业发达。牛羊肉在国际一直受欢迎,我们要想办法抢占国际市场。自己的大型企业最近生产滑坡,为什么不能搞一个三产。比如成立一个屠宰公司(也可以叫肉类加工厂),一定能够赚钱。
王秘书一听杨总打算,敬仰激动的心情一时间在脸上汹涌澎湃。老领导一心扑在单位,就是回家也这么牵挂事业,真是让我们下边人惭愧!咱们本来就是牧业大省,就少一个像样的肉类加工厂。杨总,您一下子又抓住了关键的棋子!
不休假了!
回到单位,立即让属下组织材料,调查取证,报告上面部委准备立项。最新情报,意大利生产一种屠宰设备,据说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这边牛进去,那边牛罐头出来。可是价格不菲,大约是2000万。派人考察,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值,就买!考察的去了三天,回来电传。价钱变了,要3000万。是刚刚下线的最新型号,当然价码变动。
杨总收到的考察人的电话,这个人是自己的心腹不敢撒谎。电话说,考虑了这次立项杨总必然要上下打点。所以,准备付给杨总500万,并且老规矩实际打点费用另行支出300万。
屠宰生产线到货了,部委也派员来验收。让杨总很尴尬的是,生产线的出厂日期赫然表明199X年。下边人赶紧解释,一定是意大利方面疏忽了。我们不是经常把生产日期写错么,看起来这样的错误也是国际惯例。
生产线安装调试,需要宰牛。可是,牛没买回来。原来,他们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牧业大省。偶尔有几个农民养了牛,也是用来种地。农民说,这个牛给我辛辛苦苦的种地,我怎么舍得杀它。
杨总大骂手下这帮就会喝酒,你把价钱往上提,我就不信他还什么不舍得!杨总就是杨总,看问题总见血。收牛的价钱从1000提到1500(实际1200),牛收上来了,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牛。反正要屠宰,反正最后要牛肉,计较那么多做什么。
3000万的屠宰生产线就是比杀牛刀痛快多了。虽然不是一桶桶罐头出来,也是一块块部位牛肉出来。而且,杀这100多头牛仅仅用了半个小时。据说,这条生产线的日屠宰能力在100000头(10万)。
牛肉有了,可是没地方卖,没人买。市场说,国际上是肉牛。就是专门杀来吃肉的,从小就不能干活儿的牛,而且是当年的牛。你老人家给我们的牛肉好像是唐朝的牛,人不能吃,做古董也许有可能。
最好的肉牛出产在澳大利亚,这个并不难。杨总毕竟是国家培养的经过党多年教育的干部,很自然要为国家打算。我们不能直接进口肉牛来屠宰,这样成本太高。我们要进口他们的种牛,回来繁殖,这样,我们就可以拥有长远的资源。
部委领导为下属有如此的远见而高兴,第二个3000万批复的更痛快。
种牛如期运回来了,也是重金购买的国产母牛也给配套了。母牛们怀孕了,要生产了,麻烦来了。澳大利亚种牛个头大,国产母牛个头小。正常生产根本不可能,只有刨腹产。
跟前的兽医站联系了,人家说从来也没给牛做过这个手术。他们毕业的兽医学院也从来没教授给这个学科,如果是给牛打牛掌,他们可以考虑派人来。
母牛在地上翻滚,无限痛苦,已经有坚持不住的母牛英勇的牺牲了。扬总到底是扬总,临危不乱。给全国著名产科医院发急电,抢救母牛,抢救牛的下一代。意义非凡,功在千秋。当然了,除了飞机接送还有重奖相随。
抢救母牛的场面极为壮观,上千人(医生,医生助手,临时勤杂人员)围着上百头临产母牛露天开始了集体刨腹产。在最好母子平安(母牛,小牛都要),次之保证小牛的方针指引下,医生们全力以赴。牛命,也是命,救命是医生的天职。
终于抢救下来很多母牛,很多小牛。问题跟着来了,小牛断奶以后不吃草。严格的说,不吃中国草。原来和种牛一起进口的种牛饲料,种牛们也吃的差不多了。更严峻的事情是以后怎么繁殖?还需要继续从澳大利亚引进母种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澳大利亚可以提供草皮,(但愿能在中国成活),也可以提供母种牛。这些项目都可以解决,只要你给钱。初步预算一下,大约要3亿。
一块牛肉还没有吃到嘴里,更别说进入市场,就已经扔进去1亿了。上头的领导有点吃不住了,因为老百姓们早就骂娘了。怎么这次也要严肃一点,不能这么折腾了。于是请了专家,于是进行论证。
结论还是让扬总们高兴的,这个项目绝对能够赚钱。那么什么时候能赚钱呢?专家们论证说,从现在开始引进母种牛,引进草皮。等待母牛交配成功,等待草皮扎根中国,等待小牛长大,等待小牛们繁殖另一代小牛,等待牛群壮大,形成日屠宰能力10万头,而且,这中间没有天灾,没有战争,没有意外,人们还继续吃牛肉,等等,等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