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能思想的芦苇
(2010-06-04 18:24:46)
标签:
芦苇帕斯卡尔思想录人与自然自然科学宇宙苍穹沉思火光散文邵顺文 |
分类: 每日一题 |
人是能思想的芦苇
——《帕斯卡尔思想录》之管得
邵顺文
公认的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中,一部是让法国散文走向世界的蒙田的《蒙田随笔集》,一部是英国培根的《培根论人生》,还有一部就是法国帕斯卡尔的《帕斯卡尔思想录》。这部思想录主要探究了人的状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与蒙田的随笔作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书中有对蒙田思想的肯定,也有对蒙田思想的否定,当然也包含作者对其他思想者思想的立场表达。
人的本性问题,作者的见解是:我们的本性就在于运动,完全的安息就是死亡。与此相呼应,作者认为:我们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的探索。人对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之间的一个中项。
“美好的行为而隐蔽起来,才是最可尊敬的。”这句话几乎每一个人听后都会觉得有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做起来却都那么勉强。因为善和恶在一个人的身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也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再善的人,也不能说丝毫没有自己的恶的一面,充其量是恶的地方不同而已。没有至善无恶的善,没有至恶无善的恶。作为我们常人,应该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反思自己的恶,并不断戒免这些恶,扩大善的成分在自己修为中的比率,从而遏制恶的成分在自己的发展。
“我们从来都没有掌握住现在。”帕斯卡尔认为,人要么沉浸在过去,要么沉浸于未来,正是这种沉浸,让人流失了属于自己的现在。这是作为人的遗憾所在。
在谈及空间、时间和人的关系时,帕斯卡尔说:
“当我思索我一生短促的光阴浸没在以前的和以后的永恒之中,我所填塞的,并且甚至于是我所能看得见的——狭小的空间沉没在既为我所不认识而且也并不认识我的无限广阔的空间之中;我就极为恐惧而又惊异地看到,我自己竟然是在此处而不是在彼处,因为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是在此处而不是在彼处,为什么是在此时而不是在彼时。是谁把我放置在其中的呢?是谁的命令和行动才给我指定了此时此地的呢?
“这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
无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如何深入,世界对于我们都永远是巨大的谜团。我们越接近它,接近它的本质,我们就会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最根本的问题,也将是人类永远无法揭开面纱的问题。“大自然提供给我的,无往而不是怀疑与不安的题材。”
“智慧把我们带回童年。”这话有着和庄子言谈异曲同工的美。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与自然中一切的相同与不同所在是什么?与其他一切“物”相比,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人因思想而囊括了茫茫宇宙,这正是人对于宇宙的能动作用。
“每个人对于他自己就是一切,因为自己一死,一切对于自己就都死去了。”当我们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能够读到它隐含的意义,那就是我们必须努力,在自己的一切没有失去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存在,作出自己的作为。
帕斯卡尔是个了不起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对自然科学的深入与洞悉,他才有了如此深邃辽阔的思想世界。他短暂的生命世界给全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自然科学与思想科学的财富。他是一个奇迹,在人类文明推进的历史上,即使任何一个伟大的哲人站在他的面前,也不能觉得自己的高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