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qikan.com/qkimages/zgww/zgww200512-l.jpg
《中国文艺》发表邵顺文散文作品:《在看得见你的地方徘徊》
蓝天白云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ef3bb0100aejf.html
花儿开了,叶子绿了,大地的孩子乐了。你来了,带着希冀,揣着梦想,在母亲宽厚的胸膛发出最浪漫动人的微笑。不管明天的路多么漫长,未来的途径多么辉煌,始终都忘不了故乡,忘不了家乡的花草树木及潺潺的溪流;离不开母亲温暖的拥怀和父亲宽厚的胸膛,离不开生养我们的、永远都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大地和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情、一种永远都割舍不下的乡土情结吧。
说到乡土,就牵涉到与大地有关的文字,以及对乡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用心身书写大自然,以爱为主题的真诚作家邵顺文。了解他是根据博友的介绍和引荐,通过拜读他那些字字珠玑,发人深思,鲜活跳动的,散发智慧光芒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他散文诗歌,还是融小说、散文于一体的文字,至始至终都贯穿着真、善、美,坚守良知道德,启迪人的思想为出发点。
这位酷爱文学,视文字如他的生命和挚爱的作家,在他的文章中描述了大年三十,江南小镇的某庄户人家,迎来了最热闹温馨的时刻,因为这家主人的儿女全都带着赤热的情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母亲快乐地忙碌,等到把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端上桌,全家人盼望母亲能与大家一道分享时,他的母亲却面带微笑深情地说,你们先吃,我吃的晚,还不饿。儿子一再催促说,菜都已经凉了......
大哥接过话茬说:“我妈怕西红柿不出芽,已经放在怀里面焐了两天了,就是睡觉的时候都不放手。她要等西红柿露出小芽才种到地里。下午应该可以种了。”过了许久,看见母亲将肚兜里揣着的她的“宝贝”放在桌上,露出一脸的惊喜。这情景,是不是像我们小时候依偎在母亲怀中呢?她既是善良淳朴的母亲,又像是温暖的大地?文章的开头用直抒胸臆,单刀直入的方式,紧扣主题,讲述了一位母亲的博大情怀。这就是用灵魂写作,以文字作伴,用生命书写大地作家的作品。
如他创作的《母亲怀里的种子》一文中,就选用大年三十这个隆重传统的节日,全家人好不容易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用极其朴实,厚重,灵动巧妙的笔触,别出心裁地把母亲,大地,老屋,亲情展开了话题,并不留痕迹地与下文自然而然地衔接上了。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不断向外拓宽,在社会的大踏步迈进和物质生活不断充裕的同时,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或许会接踵而至。或许有人会发问,母亲的怀抱更温暖,父亲的肩膀更厚实,譬如:
“年三十的中午,是苏北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所有在外面的游子,都想在这个时候赶回来,和家人团聚,除旧迎新。一个在年三十没有赶回的人,即使在大年初一回来,也没有了过年的那种气氛。”过去,在咱们的农村,辛苦的农民,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闲功夫休息,每天都是挥洒汗水,为的是能有个好收成,保证不挨饥饿,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土地给自己带来劳动果实,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人已经走出了大山,成为城市一员,有的干脆在都市安营扎寨,变成一纯粹的金领或白领一族。
尽管如此,他们对自己家乡始终都抱有希望和美好,盼望自己的灵魂有个好的去处。因为那里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处处是绿色葱茏,是我们心情放飞和心灵静养的最佳休憩地。或许是因为他来自农村,或许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太深的记忆,让在现代化都市驰骋奔波的心始终安稳不下。于是他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繁忙,压力有多么得巨大,他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走进令他砰然心动,心潮澎湃的记忆中的花草地,走进那片金黄色飞扬勾腰的麦场。用生命的感动去触摸田野的脉络,去聆听泥土上发出的温馨呓语;每一次的接近大地、感受大自然的幽深,他的内心总有些许的伤痛与怅望,这也是作者真实情感的使然。
“年如今是越来越淡漠了。年味淡了,是物质的胜利,同时也是人们精神世界失落的标志。小时候那种对年的期盼,到现在更多的变成了畏惧与退避。”他每一次回老家,所觉察到的都有所不同:高层建筑多了,绿地少了,繁华多了,宁静少了,物质丰富了,精神显得空虚了等等:他在文中这样写到:“麦子少了。大片的土地变成了工厂的厂房和宿舍。母亲以前种植的大面积的麦子,现在正被一小块一小块的菜秧和西红柿取代。”这时他把笔锋一转,再次谈及大年三十,全家人和谐温暖的情景,回想起许久以前他与母亲在田间麦地里劳作的生动画面。看到这里就像自己踏上了这块温暖肥沃的土地,来到了这位纯朴大方,温柔娴淑的伟大的母亲面前,自己仿佛回到了从前。
你再仔细瞧瞧他这段极富穿透力的文字:“以前年三十的时候,我曾经和母亲一起下麦地给麦子施肥。母亲用铁锥在麦地里面锥孔,我则在母亲的身后,朝她锥好的孔里放肥料。一个孔,一把化肥。麦子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眼睛望着我们,眼神里面充满了感激。当所有的小朋友们正在他们快乐的游戏里面奔跑的时候,我的年三十正在麦地的冷风中向未来摆渡。母亲脸上的汗珠清晰可见。我的泪珠正在我的眼眶中打滚。”如此细腻、温婉的文字,自己感觉置身其中。我深信,任何一位在农村生活的或曾经在农村呆过的人,都会想起家乡的父老乡亲,想起那感天动地的场景,怀念那个纯真年代的爱和一颗颗灼热跳动的心扉及催人泪下的故事。
他毕竟是母亲的儿子,更是大地的儿子!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价值的东西不少,有看得见和肉眼看不见的。涵养我们的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失去土地等于灭绝自己的后路,土地的失去,等与把自己悬在混沌的半空中;一个不珍惜土地的人是鲁莽可笑的,一个不知道土地的价值的民族是缺乏高远目标的民族,同样,一个只写浮燥,追崇华丽,缺少做人的最基本准则的人,作品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不可能让读者产生思想共鸣的!
在肉眼看不见的又珍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一旦被升华到一定的层次,他将会盟生势不可挡的巨大动力,当然能产生这种动力的人必须要具备最优秀的品格,这种个性品格既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也有后天磨练的因素。文字的魅力来自哪里,来自大自然,来自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真爱的感动。这感受是不掺有任何驳杂和矫情的自然流露,它彰显出生命的底色。
“我是多么怀念那段有大片麦子的岁月。那是一段虽然贫穷却充满了期望的日子。大片的麦子,大片的绿色,大片的等待,大片的希望。带着对收获的憧憬,我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年三十。直到少年变成青年,直到青年变成壮年。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里面少了什么。是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生命里面随着时间和眼界的变化而产生的失落一直就这样缠着我,在每一个年头,在每一个年三十。”
他上面写到关于大年团聚,再联想到家乡的变化,因此就自然地说到建设、拆迁等乃至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去年我们的五组已经搬进了统一规划的小区。我去看过那个小区。很别致,很漂亮,很整洁。但是我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开心”。难道不是么,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所住的房子,尤其是大城市,有的住几年,甚至是大半辈子,都不知道左右邻居的姓氏,不用说是沟通交流;小地方好些,但有时也感到别扭,好像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堵墙,即使碰面也无法看清其真实面目。这种有形或无形的所谓的“进步或超前意识”不知是社会文明的的一大跨越,还是在荣耀光环笼罩下的精神自虐?
农民的工作就是耕耘好自己的地,土地在,希望在。土地不在,希望破灭。举家搬迁,心情闷忧,农民哪还会活的滋润?这是许多农民担忧的话题“翻过年就要到每家量屋基地了。每块瓷砖,每棵树,每片瓦,都会被折成钱。可以兑换现金,也可以兑换房屋。”她说着,脸上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这是个只有我才可以看出来的细节。我是母亲的儿子,我也是大地的儿子。“没有地,到时候究竟干什么呢?”她的疑问,是中国几亿农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这个在她眼里见多识广的儿子,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语回答她。
“今年年三十,中午吃饭的时候,母亲坚决不肯上桌。菜都凉了,她还迟迟没有上来。我叫她,她说:“我吃的晚,还不饿,你们先吃吧。”再叫她,她坚持说:我真的不饿,等给西红柿下了种以后再吃。”过了一会,母亲真的从怀里面掏出一个小小的、黑色的塑料袋,放在桌上。“看着母亲从怀里掏出的种子,我心如刀割。”一生以种植为业的母亲,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将会做些什么呢?有谁曾经如此近距离的走进一个对土地如此深情的农民,聆听他们内心的呼唤?”
文章的最后,重复了本文开头,意味深长地把积压在心里的担忧,痛快的说了出来。他期待明年大年三十,母亲依然怀抱种子、满怀希望;他祈盼母亲脸上永远流淌着幸福的阳光。可是属于她的那份最厚重的快乐荣光恐怕就要为喧嚣浮燥所笼罩,母亲心中的灯火是否还会亮堂。俗话说,儿女是娘的心头肉,娘是儿女最温暖的依靠。他深知,母亲已不再年轻,曾经充满活力的她,在逐渐地老去,他的心在痛,泪在流,莫名的痛萦绕内心、侵入骨髓。
“明年年三十的饭,可能就在另外一个崭新的小区里面进行了。我可以想像,我的母亲,一个中国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她会是多么的沮丧和无奈。想到这里,一股刀一样的寒冷涌向了我。我的心头,正在失血般地疼着,就如那些正在失去的土地,记忆里面那些正在消逝的大片大片的麦子。”这是中国老百姓普遍担心的问题,作为农民的儿女,身为大都市生活中的人群,或许他们的父母抑或是祖辈也是农民出身!生命的根在大地,我们的情因为大地母亲而变得美好。
这是作家对生养他的母亲,以及这片乐土深情厚谊的绝妙回应,这是一位以雅言传承文明,用良知呼唤真诚,将孤独化为永恒的追逐,恪守绿色写作人的最质朴的情怀。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恋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伴着你,如果我是你的绿叶,我的爱洒在芬芳的大地:
你问我爱她究竟有多深
你看看脚下这片土地
以及她所支撑的重量
不要以怀疑的眼光
不必用华美的辞藻
惟有守望的灵魂知道
你问我为何爱得如此疯狂
你瞧瞧我脸上的荣光
和我身边微笑的花草
没有虚伪的骄狂做作
不存在金钱名利的诱惑
只践行着不变的向往
我为何对文字这般痴情
你听我发自肺腑的心声
还有饱含泪珠的言喻
这是母亲对孩子的呼唤
这是生命发出的深切回应
包括我始终不渝的爱情
2008年9月9日匆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