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河北求助者:我是一个在生活中缺少幸福和快乐的人,命运从来不惠顾于我。99年高考失利,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后来我读了个财会大专,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一直没着落,最近在一家书店找了个导购员的工作,本认为应该是个不错的差使,因为我喜欢读书,但结果并不象我想象的,老板不允许我们闲下来看书。前不久谈了个女朋友,几天前她悄然地离开了我,连句拜拜都懒得说。我越来越觉得心里很烦,总觉得自己很不幸,现实和结果总是不尽人意,难道我注定是一个苦命的人,没有快乐、只有痛苦和烦恼吗?
宋家玉的回复:一个人幸福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生活实质的本身,更多是取决于生活的态度。有人说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快乐的感念多,痛苦的感念少;相反人感到痛苦,是因为痛苦的感受多,快乐的感受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心理学有个著名的ABC理论,A代表事件,B代表态度,C代表结果,意思是说最终的结果C并不完全取决于最初的事件A,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B,如果设定事件A相同,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态度B,最终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C。有一个故事:一对农民老汉结伴到城里贩卖鸡蛋,两个人都很穷,东拼西借凑了点钱从乡下收鸡蛋骑车到城里去卖,由于冬天路滑,两个人同时摔了一脚,两筐鸡蛋瞬间变成了鸡蛋汤,甲老汉垂头丧气叫苦不迭,捶胸顿足抱怨上天,他万念俱灰地回到家里一头倒地久病不起,久而久之忧郁而死;再说乙老汉,他拣起了仅有的几十个囫囵鸡蛋,面对苍天他感慨万分:“老天爷真是谢谢你了,你总算给我留下了这几十个囫囵鸡蛋,要是都摔了我也没办法呀。”他把这几十个囫囵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卖,由少到多,逐渐积累,渐渐地他成了富贾一方的商人。这个故事说明对于同一个事件,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所持有的观念和态度不同,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甲老汉之所以成为“屈死鬼”并不完全取决于“摔蛋”事件,“摔蛋”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换一个事件同样也会把甲老汉送上断头台,他的悲剧在于他的观念和立场,是错误的认知和态度葬送了他;而乙老汉之所以事事顺达事业成功,更不是取决于一次“摔蛋”事件,而是他一贯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立场,在他眼里困难少,机会多,矛盾小,希望大,面对再险的困境,他的眼里也充满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这位郁闷的青年王先生,难道他不象甲老汉吗?在他的眼里处处是困难,方方面面都不顺,除了困难就是险境,几乎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所以他消沉郁闷。实际情况又怎样呢?其实他遇到的那点问题都是人之常情,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而恰恰是他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他的情绪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