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会呆了回来一周,昨晚回到厂里,今天召开P市分销座谈会。
几天来,由于手头没有比较急的工作,所以有了时间把近期的《新食品》和《糖烟酒周刊》基本系统的看了一遍,算是难得的一个学习机会吧。
看书之余,也在反思我们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市场动作,究竟效果在哪里?有哪些是成效比较显著、值得借鉴的?又有哪些是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规避的教训?我们还是缺乏系统的思考啊。
前天上网得知,可口可乐出资179亿港元现金收购汇源果汁的全部股权,不由得让我大吃一惊,也由此想了很多。
由于同属食品饮料行业,我对汇源知道一些。起初的了解起源于一本书《博弈》,那是写一个汇源经销商的成长故事。通过这本书算是对汇源的创业阶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后来的了解就是通过“赢在中国”节目,汇源作为赞助商,其董事长朱新礼也多次出席现场点评,对朱新礼的个人魅力有了一些的认知。
我对汇源果汁在国内饮料行业取得的成就很尊重,毕竟在传统饮料的各大品类中,除了碳酸饮料、茶饮料、乳饮料、水之外,汇源把果汁饮料这个子行业的蛋糕做大了,而且这些年来,除了汇源以及康师傅和统一等三大品牌,我们在市场上很少能够见到其他品牌的中浓度和低浓度果汁。
查询资料得知,汇源目前分别占据了国内中浓度和低浓度果汁市场43%和36%左右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在业内知名的包括上市公司中的果汁企业如中鲁等,以及早期的河南湖滨果汁,大多都是以浓缩果汁为主,多用于出口,很少见自创品牌推广的。
现在大家关注的是,可乐为什么要收购汇源?而争执的焦点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否涉嫌垄断?
单纯从市场层面看,由于近年来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基本趋于饱和,增速在逐年放缓。随着康师傅、统一、农夫、娃哈哈等水饮料和果汁饮料的飞速崛起,以及蒙牛、伊利乳饮料的大获成功,可口可乐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碳酸饮料的增长瓶颈,如果不进入介入其他饮料业务,增长前景日益不容乐观。
而可乐推出的酷儿、果粒橙两大品牌虽然市场表现不错,但从总量上看还不足以与汇源、康师傅好统一三大品牌抗衡,为了提高在天然果汁饮料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市场竞争的优势资源,弥补碳酸饮料的后劲乏力之不足,可乐必须再掌控一个成熟品牌及其积累下的成熟渠道网络,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收购诱因。
从朱新礼角度看,估计更多考虑的一是汇源企业及品牌的未来发展,需要国际资本的介入;二是自身因素如接班人等的影响。所以在创业16年后选择了拱手相让,将自己养大的孩子送给了别人。
至于是否涉嫌垄断,以及所谓的民族品牌情结问题,我倒认为不必太在意,反而认为这是对整个消费品行业企业的一个警醒。
为什么这样讲?
80年代我们就曾经历了国内八大饮料企业的全军覆没的沉痛教训。而这十几年来,在碳酸饮料市场之外,娃哈哈、乐百氏、农夫、康师傅、汇源和统一等一线品牌的水、茶、果汁饮料异军突起,逐步与碳酸饮料分庭抗礼;后来借助非典事件,几大品牌又纷纷推出了脉动、激活、尖叫、劲跑等功能饮料品牌,也曾经火了一把;伊利优酸乳、蒙牛酸酸乳的大获成功开辟了乳饮料的新品类;王老吉的创新定位和中药附属产品框架的突破带来的几何级数倍增更是再创一片蓝海……
这些年来,我们的饮料行业在两乐的挤压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品类,在中国这个“大风来了,猪都会被刮跑”的到处充满成长机会的市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好像人们早已忘记了80年代的沉痛教训。
而这些成功,是不是让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再延伸想一下,我们在家电等同质化较为严重的行业赢得了与外资品牌争夺市场的胜利,但为什么在洗化等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上输给了宝洁等品牌?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凡是与技术相关的行业,以中国人的聪明,我们自己多费些劲儿也能研发,所以能够与外资品牌抗衡;而在无关核心技术的行业如洗化、饮料食品等产品上,我们却始终无法象宝洁、联合利华一样,赢取消费者价值层面的胜利?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同样是品牌,同样进入了资本市场,同样面对相同的消费群,我们的品牌到底给了我们多少使用价值之外的品牌理念认同和让渡价值?
把这个问题相通了,我们就不要再单一针对可乐收购汇源一事争执不休,而是更应该退而反思!
我们要向谁学习?学习那些拥有众多核心技术的企业吗?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应该是戴尔、沃尔玛、宝洁!
戴尔没有核心技术,但成了个人电脑领域的老大;沃尔玛没有核心技术,成就了全球500强老大(曾经是,现在由于石油涨价被超越了);宝洁没有核心技术,却是消费品行业最知名的国际品牌。
我们不用耿耿于怀所谓的核心技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创造消费价值!
市场竞争的最高层面,是如何赢取消费者的忠诚度,如何从首次购买、重复购买、批量购买到忠诚购买,而这些年来我们很多行业城头变换大王旗,无数新品牌涌现,无数老品牌消失,那些已经消失的品牌,难道都是客观环境和核心技术的原因吗?还是从骨子里没有重视产品和品牌的消费价值的创造!
只有真正重视了消费价值,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换位思考,才能不断为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品牌溢价。
我想,这才是可乐收购汇源真正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需要反思的。
所以,抛开民族情结,反思才能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