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空杯留香的总监
空杯留香的总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52
  • 关注人气:3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酿酒大师”是怎么评出来的?

(2007-03-29 23:45:43)
标签:

32位中国酿酒大师已经出炉,但其评选过程又如何?如何让人信服?

今天上午,中酒协白酒分会分组讨论王延才理事长的报告,并就行业内的一些问题集中研讨。 
问题很集中,也不乏尖锐。其中引起大家共鸣的是:前不久中酒协颁发的32位“中国酿酒大师”是怎么评出来的?从2006年初,中酒协拉开了“中国酿酒大师的评选大幕,历时一年,并于12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中酒协认为,“中国酿酒大师”作为行业的最高荣誉,其评定工作对建设高素质的行业人才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话没有错,理论上高度正确,关键是“中国酿酒大师”的评选条件。中酒协的报告中指出,“评审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评审条件和评审细则……从140名酿酒工作者中选拔出在行业中有威望、有造诣、有贡献的带头人和专家学者……最后评定出季克良等32位同志……”。                
有企业代表提出:这些评选条件和评选细则什么时候公布过?“一线”的概念如何理解?象获得酿酒大师称号的五粮液董事长王国春算不算一线?他有时间身处一线指导酿酒技术吗?况且他也不是酿酒技术出身。还有,全国这么多家酒类企业,评定出32位大师的数量计算是否合理?而且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大企业一家就有三人获奖,怎么平衡?据说有的企业拿钱赞助,是不是赞助了就有获奖名额?        
问题挺尖锐吧,不过我的观点是:       
第一,且不论评审条件和获奖人数是否合理,“中国酿酒大师”称号的授予是必要的,毕竟有助于推进全行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有助于行业技术水平的升级。  
第二,茅五剑等大企业人才济济,又都贡献卓著,一家三人获奖正常。
第三,有些企业属于典型的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力量不够,企业规模不够,技术创新不够,就不要对别的功勋人物说三道四。
第四,这次评选确实有些照顾嫌疑。大部分获奖人是技术人才,如总工、总酿酒师或副总兼总工的,但也有一些是企业一把手获奖,而且这几个一把手还不是技术出身。获奖难免引起质疑,你把企业搞好了搞大了是管理水平高,不一定是你的技术水平嘛。
呵呵,是非功过,自有世人评说,群众眼睛是雪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