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中的心理学系列三十一
(看系列点击个人首页)
晓旭,愿你天天快乐!
今年2月,在《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这一消息,引起了千百万人的关注,多少人对此不解,惋惜。不少人觉得晓旭真当事业走红、又是如此年轻漂亮的一个人儿,遇到了什么难题非要走剃度出家这条道路,有什么解不开的死结?真有心结让大家来帮你解呀!让多少人为之怜悯、疼惜。

陈晓旭究竟为何出家,她自己心里一定是清清楚楚的,其实人们也不需要非要知道她是为什么要出家,这是她的自由,她的权利。在世界全部的生命中,人的猎奇心理又总是想知道“别人是为了什么”?又常常用自己的认识去揣摸别人的行为是为了什么?更多的生灵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生灭灭的。
出家的人有的是,近些年出家的人也不至一个陈晓旭,她老公也出家了。为什么陈晓旭出家却引起了那么多人的注意,关切。除了“名人效应”发生的作用以外,不少人是自己潜意中对“美”的追求、挚爱与生活中的现象发生了冲突引发的。所以,这种关切,这种怜悯的心理,本身是善良天性的.

在13亿人的中国,真正见过陈晓旭的人有限,接触过她的人更少,但她似乎离人们不远,好像又都认识她。实际上,人们认识的是《红楼梦》中的由陈晓旭扮演的那个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美人。而陈晓旭也确实长得很美。陈晓旭和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两个角色完全溶化在一个“美”字里。
陈晓旭的出家,在相当一些人的心理上产生一种与“美”的离别感,产生一种蒙蒙胧胧的缺失感。多少网民在那里感叹,太美了,我真的很喜欢她;有的说,我太喜欢她的那种眼神,真的很美;有的说,太喜欢她使“小性子”的那种“劲”,世间少有,等等。许多人感到陈晓旭出家了,带走了他们心目中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之天性,据一些心理学家观察,爱美不仅仅属于人类,许多动物,包括鸟类,猫狗都有美的意识,但也许这只是一种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容易让人上当。喜欢上一样东西,常常会花冤枉的钱。在用人实践中,对一个人的偏爱,也会把一个人的优点无限放大,把缺点无原则地缩小,使人产生与认识对象真相不一致的偏误。“情人眼里出西施”,“热恋中的男男女女的智商会降到零”,这些都是比喻,但却是人的一种普遍存在又属正常的心理现象。喜欢的程度越高,认识的偏差也就越大。这种认识上的误差是识人者自身的问题,实际上与被认识者无关。这也很难说是那个人的过错,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两组年龄相仿的待聘青年的照片交给用人单位招聘经理选择,没有任何的文字介绍,选择后让他们填写选择理由。结果表明,这些很有经验的招聘经理认识的偏差很大,这些应聘者的实际经历、人品、学识、能力倾向等等,与经理们的判断极不一致。其实,人的长相与知识、人品、才华、能力倾向与外表没有必然联系,也难有规律。仅凭外表识人用人显然难以达到用人者的目的,但一个人的外表又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所以我们要认识他,防止由此引发人才的埋没和用人的偏差。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是一个很爱才也很会用人的人,“三顾茅庐”的故事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人们,但在使用庞统问题上,犯的却是“以貌识人”的错误。庞统是三国时代与诸葛亮齐名的被称为最有机谋、有才学的名士,“得龙、凤可得天下”,龙是诸葛亮即卧龙先生,凤即庞统凤雏先生。庞统长得不好看,说得不好听有点丑。东吴高官鲁肃举荐给刘备,但刘备见其貌不扬就没有要他,第二次庞统主动投奔,刘备勉强收下但只给安排了一个小县令,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诸葛亮一生叱咤风云,庞统一生却没有多大作为。
最近英国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漂亮被告不易被定罪。漂亮被告会影响陪审团评判的意向,容易让他们产生同情感。研究人员对96位陪审团成员分成两组,出示一份同样虚拟的抢劫案报告,一组给的是面貌较出色的嫌犯照片,另一组是面貌长相较丑陋的嫌犯照片。结果面相漂亮的被告较多的被判无罪和较轻的刑责。主持这项实验的心理学家泰勒为此指出:人的外形长相的确会影响人的判断。她还说,外形亮丽的人经常被认为较聪明,事业有成,会拥有更多的朋友等,在认知上这是一种偏误。
所以,在用人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完善规则,更多的强化法度,减少主观意识和长官意志。对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懂得这个原理,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更好地塑造和展示自己。当然,从总体来说,人的外貌只是人“美”和“亮丽”的一部份,人还有心灵,气质、魅力等众多的美丽成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美和丽更多地需要自己去塑造、自己去完善,这也是创造和完善整个美丽世界的一部份。
从晓旭的出家引出了识人、用人,并不是对晓旭的出家有褒贬之意,更没有因为晓旭长得美丽而让别人对她有什么误识,只是分析她出家后那么多人同情和怜悯的心理动因。
让我们尊重晓旭自己的选择,衷心祝愿她在新的环境里快乐健康,美丽永注!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gbh/My%20Documents/200611212322493123[1].jpg

附后:
一些朋友建议,希望我谈谈识人、用人中的心理学问题。为此,本博客拟开始不定期发表《用人心理学》的系列文章,欢迎有兴趣的网友一起探讨,发表大家的意见,也欢迎提出各自在学习、就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我们一起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