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中的心理学系列三十二
(欲看系列请打开个人首页)
为了什么要亲手摔死7岁女儿?
4月10日《北京晚报》一条很不起眼的消息让我震惊。说早晨东直门桥上有一女子将亲生的7岁女儿从桥上扔下去摔死,然后自己跳桥身亡。有什么天大的事要把自己亲生的女儿活活摔死呀?她长的是一双什么手,能下得了如此狠心!还要把自己毁掉.
这个消息让我联想起最近几起让人纳闷又让人心焦的事情。一是杨丽娟追星事件。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本来正值花季年华,却因追星早早放弃学业,其父为了支持女儿不惜卖房借债,甚至要卖肾为女儿筹款,最终还因为明星不能单独会见女儿而跳海自尽。追星本属平常事,好好的一个三口之家,怎么会弄到家破人亡的境地。

另一则是:北京有一老者,看不惯别人有汽车,专门在家附近扎人家汽车轮胎,四年一共扎了100多辆汽车。好好的一个老人,本该安度晚年,享受天伦,对别人家有车看不惯也不要紧,可以采取许多的办法去处理,去解决,为什么非要采取既损人又害已的办法。

上述几则消息,让人纳闷又有点不可思议。后两则消息已经引起了一些专业部门的关注,医学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这些人的行为超出了正常行为人的范围,心理健康明显存在问题。由此我想,我们在建立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需要对人群中出现的日渐上升的“心理(精神)亚健康”现象,引起更多的关注。

“亚健康”的概念已经被众多的人所接受,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但“心理(精神)亚健康”,似乎关注的人少一些,因为它虽然是人“亚健康”的一部份。但它会更多地反映在人的心理和行为领域。“生理亚健康”主要表现在个人身体健康方面;“心理亚健康”不仅反映到个人身体不健康,同时又反映到个人智力、情绪和行为的不健康,不仅涉及本人,同时可能波及社会和他人。恶性发展的病人可能造成恶性事件。而事件中无论是当事人还是被害人,当事人和被害人的家人和亲属,都要承受不愿意看到又不得不接受的严酷的事实,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对于大多数来说,心理上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要重视校正,治疗,一般是可以治好的。医学上称“亚健康”是人处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状态。用一个专家的话说,指一个人健康状况正处在“白天”与“晚上”的临界状态。治好了就是健康,不治或向坏的方向发展就是疾病。在现实生活中,“亚健康”的人大多都重视了,走向了健康;有一些人不太重视,正处在亚健康状态;有些人不重视,病倒了、甚至终至了生命。人们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同样,许多人注意后慢慢好了,有些人还处在“亚健康”状态,有些人恶化了。
“心理亚健康”的情绪与行为表现,往往会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一般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往往采取的都是内指向性的应激反映,他们把“不适感”和“痛苦感”转向自己内心深处,自闭、自虐甚至自杀。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或治疗,最终恢复健康,经过磨练,甚至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很高的人。应该说,一般心理疾病和亚健康的人来说,只要自己引起注意,必要时也可找心理医生询诊排解就可以解决,只要对症,容易治好并根除。
“心理亚健康”有遗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日积月累的结果,许多病人从小人格不健全,行为怪异,性格偏执,但家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甚至放任、骄纵,为孩子日后心理健康埋下了向恶性发展的祸根,实际上从小把孩子养成了心理上的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重视一些心理疾病症状明显的病人,对生活中常见的过度的偏执狂燥、幽闭强迫症、道德狂乱症,等病态人格,以及偏执、分裂、爆发、癔病、狂想、多疑及其他心理变态行为认为只是习惯,或者认为只是性格差异,或者当作思想、人品方面的问题,没当作疾病治疗,到了一定条件和环境的时候就可能发作,造成后果。
许多的由人格或精神引发的恶性事件,常常带有偶然性,有时就在拉一拉与推一推之间,人们注意了,拉了一把,这个病人就成了健康人,成了好人,事件也就不会发生。比如摔死小孩的女子,如果有人与她排解,很可能事件就不会发生。
心理亚健康现象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墨西哥600女生集体发生癔病问题,在加拿大、美国也存在,近些年甚至发生了较严重的恶性案例。也是国际上都在关注、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整体转型中的国家,社会的总体物质财富会快速增长,但人们个体的物质拥有量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分化,出现差距,人们的心态会普遍的浮燥和焦虑,更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催生“心理亚健康”因素。经济学上说,人均GDP1000美元和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在这个历史的发展时期,我们的各级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的人民群众,都需要明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应对我们面临的压力。保护好自己、家人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关爱“心理亚健康”者,尊重每一个生命,包括自己!生命并不仅仅属于自己,还有与你朝夕相处的亲人和关爱你的所有人!
附后:
一些朋友建议,希望我谈谈识人、用人中的心理学问题。为此,本博客拟开始不定期发表《用人心理学》的系列文章,欢迎有兴趣的网友一起探讨,发表大家的意见,也欢迎提出各自在学习、就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我们一起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