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和谐"二字的解读

(2007-03-15 14:40:24)
分类: 时评
 

对“和谐”二字的解读

----写在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之际

 

    今年的两会突出了“和谐”二字,连外国人都纷纷说中国两会花大力气营造和谐。

    中国的老祖宗总让我自豪。我们现在讲要建立和谐社会的“和谐”二字,是否是当年仓颉老先生所造不得而知,因为我想中国的文字几千年不可能是一个人造出来的,但这两个字还真的有点意思。

    一个“和字”,左边是一个“禾”,右边是一个“口”,禾是食粮,口是嘴巴,言下之意,人人要有饭吃。老百姓,只要有饭吃,就出不了大问题。对一家人家来说,困难莫大过“揭不开锅”,真的没饭吃就要出大事了。只要有得吃,别的事就好办多了。所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大的事。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总要把解决老百姓的“嘴”为第一要务。我们今天突出抓“三农”问题,确实是基础,是根本。所以,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也总是“三农”问题,我记得也已经有好几年了。每年两会也总是重要议题。

    一个“谐”字,左边一个“言”字,右边一个“皆”字。言下之意,就是得让人说话,人人皆言,就有了“谐”。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社会,社会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人与人相处就要有规则(条文式的与约定俗成的),立规则与实行规则就要有沟通,沟通就是说话,说话就是言。但“言”不一定都用嘴说出来,还可以用文字、形体、手势等等,但不管用什么方式,说出来了,意思表现出来了,就是“皆言”。“皆言”了,言路一通,“皆言”两字就调了个,“言”跑到了“皆”的左边,也就成了“谐”。

    关于吃,过去主要是吃饱,现在要吃好,这是社会的进步。大家的饭都吃得好一些,“和”也就更多一些,吃得越好,越科学,和也就越多。不仅是人与人和,人自己身体内部也“和”。吃不好或吃得不科学,不是“营养不良”就会“营养过剩”,身体内部也就不“和”,如果内部整天不和,难免有一天会折腾出一个病来。前者是大“和”,后者是小“和”,但对个人来说,统统人命关天。

    关于言,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一些。让人说话,言路畅通,是一个民主问题。也就是说,有了民主,也就有了“谐”。无论是党内党外,单位家庭,无不如此。两会代表畅诉欲言,就是和谐,小夫妻天天在枕头边能好好说话不会离婚。

    “谐”字里面两把刀,是在言的边上。显然,人人可言,但也不能瞎说。与“吃”一样,有得吃也不能瞎吃,瞎吃伤人害已;人人可言也不能瞎说,瞎说同样害人害已。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入一出,全是“嘴”出的问题。古今中外,多少人被吐沫星子所害,什么“京骂”、“国骂”都属言的垃圾。老祖宗是聪明的,他们想到了规则,制定了法律,规范人们的言行。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权说话,但说话也会成“刀”。言,应在不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范围里进行。否则,说话就可能成为祸国伤民的工具。这不仅在社会上,家里同样,说得不好也伤及亲人。老百姓所说的“刀子嘴”,再豆腐心也是刀子。当然,也不要随便给说话扣帽子,特别是不要扣政治上的帽子.

    所以,民主与法制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民主,就必须有什么样的法制;有什么程度的法制,就会有什么程度的民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商鞅说过,一个真正法度的国家,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好的时候,被说的那个人得不着好;一个人说另一个人不好的时候,另一个也不会受到伤害。这样的国度才是有法度的国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利害得失不凭任何个人口头所说为依据,一切都必须按事实和规则办事。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在一些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需要太多的相互争执,也不需要当面扳拆什么道理,即使有了冲突也常常耸耸肩膀分开,各找各的律师和代理人去了,因为当事人之间往往是说不清的,法理上当事人也不能当裁判的。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去裁决。这样民主就有了规则,民权就有了保障,不会随意的伤害他人和受到他人的伤害。当然,这需要过程,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长久的磨合才能实现。为此,即使是法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也是经历了长期艰苦的磨合才达到今天的样子,但也仍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饭吃,言可说,也就有了和谐。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让全国所有人的饭吃得更好些,话讲起来更顺些,全国所有的人自己也要提高吃饭和说话的水平,社会、家庭、个人一定会更加和谐起来。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