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十八史略:皇皇盛世(隋唐)

标签:
陈舜臣中国历史隋文帝隋炀帝大一统文化 |
分类: 书·摘 |
这是等待许久才得见的统一。晋曾经一度统一天下,在那一次的统一瓦解后,已近三百年岁月。如果从后汉末的黄巾之乱算起,更长达四百年之久。因此,这的确是一桩伟业。
对位于中国北方的突厥,隋的对策也非常成功。突厥其时正处于分裂状态下,以可汗自称的人有四个之多,文帝则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对立关系。
隋文帝是个生性节俭的人,对南征将兵实行犒赏时也相当小气。节俭是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期间一贯的基本方针。文帝之所以废太子杨勇(长子)而立次子杨广,也是因为杨勇过于奢侈和好色。实际上,新太子杨广在奢侈和好色两方面比起哥哥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成为炀帝的杨广,堪称为中国史上难得一见的奢侈人物,只是他佯装老实,文帝没看出来罢了。
和节俭一样,作为文帝施政主导的是严罚主义,尤其是对官吏,他绝对以重罚对待。皇帝的特务常常暗中刻意对官员行贿,官员一旦受贿,就立即被处死刑。由于有这样的陷阱,官员再也不敢受贿。不过他对民间百姓的刑罚则远较对官吏为轻。
文帝的治世,可以说是经过长久分裂后的人们得以喘息的时期吧?
文帝于仁寿四年(604)七月驾崩,四月时他就卧病在床了。继位的当然是太子杨广,是为炀帝。由于隋的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中,因此,这位皇帝自此以来就在历史上恶名昭彰。身为太子的他,即位是当然之事,但是连这一点都有许多风闻。
杨广企图横刀夺取父亲文帝宠爱的陈夫人就是一个例子。陈夫人是陈宣帝的女儿,也就是陈叔宝的妹妹。好不容易逃出虎口的她,跑到卧病在床的文帝面前哭诉道:
“太子对我无礼!”
“这个畜生!国家怎么可以交给这种畜生呢!”
盛怒的文帝立刻命令枕边的柳述和元岩道:“唤朕的儿子来!不是广,是勇!”
他准备再立一度被废的长子杨勇为太子,以托后事,果真如此,太子杨广就要被废位。杨广派在文帝病房的眼线立即将此事报告。杨广于是逮捕带着诏书、正要前往勇处的柳述和元岩,将之投狱。然后,他把病房内的人全都赶出。之后不久,文帝便死了。
这件事情暗示,杨广弑杀了父亲。一个名叫马总的人于《通历》这本书中,更有如下刻划入微的描写:
——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
而正史《隋书》记载的是:晚年的文帝,任何细节都必与皇太子共同裁决,表示他对后者的无限信任。该书对文帝的临终情形,描述如下:
炀帝杨广于公元604年即位。登基后,他立即着手凿建大运河工程。
天下分裂为南北已久,最后完成统一伟业的是隋。为使统一巩固,南北必须融合为一。凿建连结南北的大运河,是炀帝在皇太子时代就有的梦想。他认为统一后的中国,绝对有着手进行这项大工程的必要,而以节俭为宗旨的父亲却不赞成这样的事情。
(我一旦即位……)
早有这个想法的炀帝,即位后当然便迫不及待地着手这项大工程了。
隋是北朝系政权,并吞南方而统一天下;而南方是物产富饶之地,将南方之富运到北方,对北朝系的隋而言,才是统一天下的“成果”。
另外还有一个非凿建运河不可的理由——对外出征。
文帝之所以吝于发给战功犒赏,由于南北统一之战是内战,不得大肆掠夺,也是重要的理由之一。
——为达成统一的目的,非得到人心不可。结果是,即使想要犒赏将兵也没有财源。
——所以应该外征!
文帝也有这个想法。 他企图攻打高丽。那是个以人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外征可以带回大量俘虏,以之为奴隶,犒赏给有功人员。文帝为此出兵高丽,却兵败而返。水陆三十万大军粮食不足,疫病流行,水军更因台风而翻船,幸免于难的人员狼狈归来。此次外征,士兵中十之八九难逃死神的魔掌。
——失败的原因在于补给力不够!
炀帝分析过父亲远征高丽的失败原因后,做出这个判断。为使大军能有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补给,更需要靠富庶的南方供应。就这一点而言,开凿运河一样有其必要性。
虽然大运河工程使人民陷于疲敝,也成为隋王朝崩溃的一个原因,但它却是留传后世的宝贵历史遗产。大运河对中国的统一,确实起了极大作用。
炀帝大业四年(608)三月,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贡。虽然使者携带国书前来,其中却有如下文句:
“这个倭国到底在何处?”炀帝问近臣道。
“回皇上的话,倭国在百济、新罗之东南,水陆三千里,位于大海之中,人们居住山岛,以名叫邪靡堆之处为国都。该地住民以吴太伯之子孙自称。国人以倭称之,而他们则以日本为国名。故谓之日出之国……”
负责外交的官员答道。当时担任外交工作的是鸿胪卿。
“蛮夷之邦连文书的写法都不知道。以后再送这等无礼文书前来,不要呈到朕的面前,不要理会他们!”
炀帝如此命令鸿胪卿。
虽然不接受国书,却也给予远道客人礼遇,泱泱大国的风度应该如此。因此,隋的鸿胪卿对日本使者给予适当的接待。《日本书纪》在推古天皇十五年(607)中,有如下之文:
秋七月戊申之朔,庚戌,遣大礼小野臣妹子至大唐,以鞍作福利为通事。
其后的十六年,则有如下记载:
夏四月,小野臣妹子由大唐至。唐国,号妹子臣谓苏因高。即大唐使人裴世清,下客十二人,从妹子臣至筑紫。
唐王朝这时候尚未成立,因此,《书纪》中所谓的唐,实际上是指隋而言。虽然炀帝说“不要理会他们”,隋朝外交当局还是派名叫裴世清的官员带领十二名从者,送小野妹子回日本。
日本使节回国的翌年(609),炀帝招待高昌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国王麹伯雅、伊吾(今哈密市)国王吐屯设以及其他蛮夷二十余国使者,演奏“九部乐”,也以“鱼龙戏”使之欢娱。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无从查考,总之,一定是非常花钱的事情。举行的宴会当然是让人尽情又吃又喝的。
隋讨伐高丽,是以“其王未亲自前来入朝”为由的。倘若如此,推古天皇或圣德太子时期未渡海亲赴隋的日本,照理也应讨伐才对。可见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目的不过是借以掠夺、补充因浪费而见了底的国库。
未料,炀帝三度出兵高丽的结果,不但未得战利品,而且每一次都吃败仗。人民因而更加疲弊,大臣——尤其武臣——的不满情绪达到极点。
在这个情形之下,由 文帝攻灭陈而统一天下的隋,不到三十年就灭亡。虽然如此,隋的大一统,确实可以伟业谓之。中国百姓在“不愿意再受分裂之痛苦”这一点上有共同的愿望。隋末 发生群雄并起之事,或许是人民的愿望打动了英雄的心,结果,李渊、李世民父子发挥压倒性力量,于短短时日内再度统一中国,促成唐王朝的诞生。
唐王朝维续二十一帝二百八十九年之久,其间的初唐、盛唐时期,更是中国史上出类拔萃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可以说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愿望之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