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丹石砚
(2022-06-01 19:28:17)
标签:
溪韵阁砚考录丹石砚均石砚延安 |
分类: 溪韵阁砚考录 |
再考丹石砚
宋苏轼《丹石砚铭并叙》:“唐林父遗予丹石砚,粲然如芙蕖之出水,杀墨而宜笔,尽砚之美。唐氏谱天下砚,而独不知兹石之所出,余盖知之。铭曰:彤池紫渊,出日所浴。蒸为赤霓,以贯啺谷。是生斯珍,非石非玉。因材制用,璧水环复。耕予中洲,蓺我玄粟。投种则获,不炊而熟。”
对于丹石砚的产地,苏轼称唐林夫也就不知此砚出于何地,其余都知道。唐林夫,有作唐林父。唐垌,字林夫,钱塘(今杭州)人。询子。熙宁初赐进士出身,为崇文校书除太子中允,同知谏院。工书,行笔无家法,而近类蔡君谟。学书知古人笔意,少所许可,甚爱苏书。
宋高似孙《砚笺》卷三:“丹石砚,唐林夫遗丹石砚,粲然如芙蕖出水,杀墨宜笔,唐氏谱天下砚,不知兹石。铭:彤池紫渊,出日所浴。蒸为赤霓,以贯旸谷。是生斯珍,非石非玉。后元章以徐熙《牡丹图》易唐林夫砚。”
宋李之彦《砚谱》在“诸州砚”中记载;“牢山丹石,滑泽坚腻。”在李之彦的《砚谱》中,冠以劳山。
明高濂《遵生八笺》:“丹石砚。用不发墨。”
清曾兴仁《砚考》:“丹石砚,可研丹,扣之无声,发墨。”
民国马丕绪《砚林脞录》:“唐林夫遗丹石砚,粲然如芙蕖出水,杀墨宜笔。后米元章以徐熙《牡丹图》易之。(砚笺)”又:“牢山丹石,滑泽坚腻。(李谱)”
当代女作家孙晶岩(《中国名砚揽胜》一书作者孙文芳之女)《我为父亲收集砚台》:“2002年,为了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动脉》,我去西气东输工地采访,横穿中国10个省市。父亲说:‘你去的这些地方中,安徽宿州有一种乐石砚,山西绛州有一种角石砚,陕西延安地区有一种丹石砚。’”
在《中国文房天下》平台的[中国砚石别品资料]专题中,最初标注产地不详,后面则冠以陕西。
牢山有两说:一是河南省罗山县的牢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记载:牢山在(罗山)县东南九十里。层峦叠嶂,势极险峻。二是山东青岛市的崂山。劳山,或作崂山,古称牢山,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魏书·地形志》:不其县有“牢山”。《新唐书·姜抚传》:“抚内惭悸,请求药牢山,遂逃去。”即此。
“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但对“劳山”的解释也不尽一致。有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唐《元和郡县志》、《齐乘》、清《一统志》沿用“劳山”。
此外,丹石另三说:(1)赤色的石头。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碯也。”南朝梁江淹《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宋沉遘《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诗:“巖足多丹石,光华灿宝璐。”(2)指丹砂炼制的丹药。宋周密《齐东野语·疽阴阳症》:“族伯
临川 推官……多服乌附丹砂,晚年疽发背,其大如扇。医者悉归罪於丹石之毒。”
(3)丹砂和石头。比喻赤诚、坚定。南朝宋颜延之《庭诰》:“丹可灭而不能使无赤,石可毁而不能使无坚。苟无丹石之性,必慎浸染之由。”宋范仲淹《上张侍郎启》:“经纬抗鲁云之作,论思倾丹石之衷。”
日前,读清谢慎修撰《谢氏砚考》,谢氏对丹石砚的产地,有着明确表述。在卷首砚表上,列“丹石”为“宋”;卷首砚表下列“丹石”为陕西。卷二砚品云:“丹石,苏东坡《丹石砚铭并序》:‘唐林父遗余丹石砚,粲然如芙蕖之出水,杀墨而宜笔,尽砚之美。唐氏谱天下之砚,而独不知兹石之所出,余盖知之。铭曰:彤池紫渊,出日所浴。蒸为赤霓,以贯啺谷。是生斯珍,非石非玉。因材制用,璧水环复。耕于中洲,艺我元粟。投种则获,不炊而熟。’按:《佩文韵府》牢山丹石滑泽坚腻,可以砚。山在延安府。”在谢氏的按语中,表述得非常清楚:牢山丹石可以为砚,山在延安府。
为此,笔者近日又查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进行考证。《佩文韵府》,类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
先查“山”,《钦定佩文韵府》卷十五之二.上平声.十五删韵二,“山”条中的“劳山”,为青岛崂山。再查“砚”,《钦定佩文韵府》卷七十六之三.去声.十七霰韵三,“砚”条中没有丹石砚。后查“石”,《钦定佩文韵府》卷一百一.入声.十一陌韵。“石”条中有“丹石”:“丹石,《吕氏春秋》: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鲍照诗:既秉丹石心,寜流素丝涕。萧子范冠子箴:丹石为操氷泉励已。又《拾遗记》:丹邱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玛瑙也。又,昔仙人桐君采石,入穴数里,得丹石鸡,舂碎为药,服之令人有声气,后天而死。《砚谱》:牢山丹石,滑泽坚腻。”引用了宋李之彦《砚谱》,但并没有谢氏据说“山在延安府”。
笔者今日又读《延安府志》,在清嘉庆七年[1802]洪蕙纂修《延安府志》中查到了劳山:“甘泉县城北门外……二十里有小劳山,二十五里有大劳山。《香祖笔记》:甘泉县有大小劳山,宋狄青与夏人战,相拒军疲,息此,因名。”虽没有劳山有丹石可为砚的表述,在物产卷也没有丹石砚记载,但延安有劳山,或许对《谢氏砚考》亦可为佐证。
因此,笔者将丹石砚的产地,定为陕西省延安市。
此外,另有一收获,延安历史上曾有均石砚。清洪蕙纂修《延安府志》记载:“安塞县,均石,距城六十里,石厓下取而磨之,小为砚,大为屏几。”
前一篇:天坛盘谷考